6月第1周直击灵魂的解读——读《小说课》琐感
(2023-06-01 21:45:18)分类: 叙事者悦读 |
读到毕飞宇的《小说课》一书,实属偶然。一读便被它深深的吸引,却是必然。
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常常会带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读,因此,难免会常常附加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经历。
也常常会有孩子们问我:“老师,我们能确定作者这样写就是这样想的吗?”“我不确定,但是我们阅读文本所收获到、体验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解,只要是有道理的,我们就可以允许它的存在。”除此以外,我没有更好的回答。
今天读到毕飞宇的《小说课》,我终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毕飞宇教授的这一段话真的道出了小说解读的真谛。
毕飞宇,是一位视小说如生命的人,曾凭借小说《推拿》获茅盾文学奖,同时,他还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以讲解小说为职业。
这本《小说课》就是毕飞宇教授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讲授小说的讲稿合集。他以小说创作者“内行人”的视角,深入到《聊斋志异》《红楼梦》《水浒传》,以及哈代、海明威、奈保尔、汪曾祺、鲁迅等经典作家作品的内部,捡拾文本中微小不起眼的意象,以小观大,分析语言、人物、结构、情感传递、思想表达等诸多小说要素。毕飞宇教授具有丰厚的写作经验,同时兼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但是他却另辟蹊径,没有从理论的体系和历史的伦理出发,而是源于他个人的审美经验,通俗质朴、谐趣幽默又鞭辟入里地完成了他独具个性气质和个体能力的精妙解读。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如何读小说,他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重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这一段话,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解读小说。
第二篇,以《水浒》和《红楼梦》的局部为例,来谈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作者通过林冲和李逵,尤其是林冲,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语言的准确和精美,向我们展示了《水浒》这部作品真正的文学性、思想性和逻辑性。文中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刷新了我们平常的认知,比如他说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也就是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
作者说,施耐庵的小说很实,他依仗的是逻辑,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往往很虚,倚仗的是反逻辑,他以王熙凤和陈可卿这对人物组合为例来进行阐释。而无论是《水浒》的重逻辑还是《红楼梦》的反逻辑,作者就抓住林冲的“走(便出庙门东头去)”和王熙凤的“走(一步步行来赞赏,方移步前来,款步提衣上了楼)”的细节,通过“走”与“走”巧妙的向我们阐释了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可谓四两拨千斤。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借两条项链(一条是莫泊桑的《项链》,一条是作者仅仅替换了中文名字的翻版《项链》)巧妙的阐释了小说内部的制衡和反制衡,让我们看到了《项链》常规主旨表达基础上的另一面: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忠诚的契约精神,主人公的责任心,担当的勇气以及不推诿的坚韧。让我们看到了表面上的那个虚荣的、受到惩戒的玛蒂尔德之后,又看到了内里那个负责任的、有担当的马蒂尔德。
还有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鲁迅的《故乡》,也给予了我们耳目一新的解读。作者用“基础体温。冷”、“什么是故乡?”、“两个比喻。圆规”、“分明的叫到”、“碗碟。香炉和烛台。”五个部分向我们阐释了鲁迅式的呐喊、鲁迅式的冷、鲁迅式的故乡、鲁迅式的批判、鲁迅式的人物刻画、鲁迅式的深刻、鲁迅式的冷眼,以及用鲁迅式的高度刻画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呈现流氓性的圆规——杨二嫂,另一个是呈现奴性的闰土。
遗憾的是,《小说课》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完。因为其中我没有读过的一些作品的解读,我选择了略过。因为不是不能读,而是我认为当我并不了解这个作品的时候,可能没法产生更深入的链接和体悟。
不管怎样,能幸运的遇到《小说课》一书,带给我的触动和收获是无与伦比的。为延续这份幸运,接下来,我将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因为,对于直击灵魂的解读,值得我们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