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第2周变“管”为“关”
(2023-05-13 14:00:06)分类: 杂谈杂感 |
“现在的学生,真的是一届不如一届,太难管教了!出力不讨好,感觉已经尽心竭力,掏心掏肺的对他们好了,还是不领情。写个作文,说我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就差说我是纳粹、集中营了!我这快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治不了几个毛孩子了!”在办公室里听着同事的“悲愤”吐槽,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和学生们“和谐相处,怎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喜欢。
很明显,不管你是刚入职的新老师还是教龄长、资历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想赢得学生们的认可和喜欢,一定是能站在学生们的立场上看问题,在尊重的基础上真诚平等的交流沟通才可以。
就像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些记录老师和学生们日常互动的小视频,虽然都是短短几十秒钟的片段,但总能让观者油然而生感慨:学生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其实,细致探究,不难发现,视频中呈现的并不是一些感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日常。之所以能唤起观者的共鸣,引起触动,应该就是视频所传递出来的一份“和谐美好”的温情。可能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考试是充满苦涩压力的,但在老师的精心陪伴和呵护下,那些顽皮闯下的祸、偷懒犯下的错、鲁莽带来的伤……都被理解和包容轻松化解。
当然,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也不乏一些鸡飞狗跳、斗智斗勇、剑拔弩张的“不堪”场面。好像如果不严加管教、不声色俱厉、甚至不威吓逼迫,学生们就不会懂事听话,就不会勤奋刻苦,就不会成长进步一样。所以,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奉行“严师出高徒”的信条,坚守“天下教育,唯严不可”的理念,持之以恒地维持我们的“师道尊严”。这种情况之下,可想而知,学生对我们的信服有多少,喜欢有几何?即使有,也应该不多,或者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性的信服和喜欢。
开头那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同事的遭遇不是个例,前些天,办公室里刚入职两年的一位年轻教师,在办公室处理一起学生违纪事件,让我再一次亲眼见证了一次“严苛之下,师道难存”的情形。在老师一番声色俱厉、苦口婆心、甚至是威吓逼迫之后,违纪的学生低眉顺眼地连声诺诺,但就在老师转身离开,让他们自己反省地时候,我分明看到那个孩子对着老师背影做出的“就是不服,你能咋的”的撇嘴挤眉弄眼的做鬼脸。看来,事实表明,“说教”不是“共情”,“苛责”不是“宽容”,老师明明已经很用心用力地“管教”学生了,但最终结果,学生依然不会领情。自然而然,更谈不上感谢和喜欢,不管学生表面上是怎样地顺从和虔诚。
众所周知,学生喜欢老师的基础是什么?不是我们的经验和资历,不是我们的强势和严格,也不是我们的说教和惩戒,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平等地对待,是否愿意真诚地付出,是否愿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鉴于此,倘若我们变换一下思维,变“管(管理、管教)”为“关(关心、关爱)”,回归初心,用学生们的视角去看世界,用学生们习惯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赢得属于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