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读后感读《教学机智》琐感
(2023-01-26 19:54:09)分类: 叙事者悦读 |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一书被誉为当代西方教育现象学的经典之作,确实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本书前五章侧重于对教育学的概念、性质以及实践的论述。这一部分用作者的话总结来说:“教育学上的适合性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在危机盛行时的积极希望,一种反思的成熟,一种基于聆听和“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学理解,一种对年青一代的普遍信任和同情的态度。”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第一章“迈向智慧教育学”引言部分提出何为儿童?作者认为,儿童其实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这一概念强调了正在成长过程中,那么也就是说儿童的成长是充满许多变化和无限可能的过程,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成长。
文中的珍的父母的离异给珍带来了很多影响,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太过于统一而形成的“教育联盟”的破坏力,相比较而言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应该引起同样的警惕。比如父母双方很一致的强势和掌控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单纯父母中的一方施加的压力要大得多,因为孩子对抗父母双方结盟需要的力量更大。
文中有一段话特别触动我:“即使是在目前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日益削弱的时代,父母在孩子的幸福和发展中仍然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没有人有权利,也没有人能够削减父母对孩子的幸福和成长所负有的责任和能力。“然而,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许多儿童和青年在他们的生活中很少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影响。有工作的、多数时间不在的父母;处在不同的分离阶段或者破裂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或对孩子缺少关心的单亲家庭;家庭暴力和对小孩的忽略;贫困不堪的邻里环境;酗酒和吸毒……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校所遇到的许多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也是让很多教育者头疼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是极为困难的。有些父母即使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模式和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有问题,但他们也缺少改变的勇气。更何况,还有一些父母,没有最基本的反思能力,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只是单纯的认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家庭氛围很稳定,父母和其他的教养者常常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进行着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同样的生活在一个对于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地球的生存产生危机感与绝望感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教师们正与一群来自多元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的广泛经历的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这就赋予了教育者一种“替代父母”的职责。这个时期教师的含义是必须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时刻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尽可能帮助儿童的父母完成他们主要的育人责任。这里强调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是作为教师只可能起到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育人责任的作用,也仅仅是替代父母的部分责任,而不可能成为父母。但是有些父母却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了教师和学校。即使不能说这是父母职责的缺失,那么至少是父母教育职责的逃避。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学涉及对影响施加影响。
某些经历能给一个人提供授予受教育和走向成熟的强有力影响,这一点大家深信不疑。但是有些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和成长十分有益,有些影响实际上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破坏性的打击。这就需要我们能分辨哪些影响有利哪些影响有害,并准确地对影响施加影响。作为一个教育者,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的日常行为或者准确一点说,“未加思索的”行为会以我们不在意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这种无意影响常常很重要,但又容易被我们忽视。
作者在文中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叫教育学的意象。他举例说明,父母让孩子独立去商店买回牛奶的事情。父母的目的是给家里弄些牛奶,结果呢,变成了孩子走向独立的一个机会。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教育学的意向,根植于家庭成员一起生活的关系当中。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父母会忽略、滥用或利用这种父母的关系,有时会纵容孩子的不恰当的破坏性的不道德的行为,甚至于去让孩子完成一些不健康的任务,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教育学的意向就已经被破坏掉了。因此,我们便可以将父母关系打上引号,因为父母抚养儿童的含义,在这里已经值得怀疑了。当然,能破坏教育学意向的不仅仅有父母,教师,也有可能破坏师生关系的教育学意向。比如我们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孩子在呼唤我们的时候,他们是在召唤我们。
我们常说为人父母的含义就是保护和抚养孩子,做了父母就意味着生活中有了召唤——教育的召唤。同样的道理,为人师长的含义也是要保护和培养孩子,做了教师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了召唤,也就是我们需要用心的去聆听孩子们需求的声音。
教育学是我们的心向着孩子,教育学就是优秀的教学。
文中作者认为,教育学是“善”,是“美德”,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具备这种优秀的品质。
教育学所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会生存。
孩子往往不遗余力的学着父母的样子成长。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以一种自发的、原始的和无意识的方式与父母相连,学父母的样子。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焦虑、愤怒情绪的时候往往要砸坏东西,如他在电视中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无所顾忌的砸坏电视。并不是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是这样的,不难发现,是因为成长过程当中,父母榜样示范后的一种复制。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作者说,希腊教育学最初的思想是陪伴孩子并与他们一道生活,以便为孩子指引方向和关心他们。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呢?即使和孩子一起生活,也未必能做到真正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
本书的6到8章侧重于教育机智的阐释。在阐释机智的性质部分,作者用连续的排比告诉我们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怎样的能力和品质,是什么样的人,带给我们很多收获和触动。作为教育者最获益的部分还应该是第七章教育机智部分,作者理论和事例想结合既深入又浅出地告诉我们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如何实现它的目的以及机智与教学的重要关系等。每一部分都融合了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意义。
教育机智首先在于把握教育时机。而教育时机就隐藏在每一个教育情境之中,换言之,在每一个教育情境中,成人必须以行动来显示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有好的影响。文中作者所列举的马修的事例就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作者列举大量事例作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被继父用皮带抽打虐待的肯尼;失踪两天却没人注意或者说从来不被注意的达里尔;没有爸爸,妈妈是酒鬼,由6岁哥哥照顾的小男孩乔西;还有连续8天没有上学,但妈妈不管不问的9岁女孩盖尔……这些可爱聪慧的好孩子,过不了几年,可能会变坏的!而到那时我们就再也没法控制了!作者借生活中的案例诠释了一个孩子生活经历的背景是多么重要,从而证明教育学对生活经历的背景十分敏感。当然,这些孩子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懂教育学,而且愿意为他们的未来而做出努力的老师。
文中作者还说,教育儿童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性观察以及描述儿童做什么和能(不能)做什么的归纳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按照总的规范和原则来确定和规定儿童应当学习什么的演绎过程。
那我想教育儿童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运用教育学机制,准确敏锐的把握教育时机,用爱心、责任和担当等等来实施教育学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它需要我们拥有智慧和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