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月读后感:读《重新认识学习》琐感

(2022-10-30 21:50:18)
分类: 叙事者悦读

  本月共读的重新认识学习又是一次不在自己舒适区之内的阅读,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因为,每一次跳出舒适区的阅读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事实也确实如此。

按照常规经验,每次面对感觉较为困难的、不怎么感兴趣的阅读时,我会先从本书“周边”寻找兴趣点,比如作者的特别之处:凯西.戴维森,她的特别之处不在于有许多光彩夺目的头衔和荣誉,更吸引我的是儿童时期的戴维森被父母、老师评价为一个“倔”孩子,是“具有注意缺失倾向的严重阅读障碍”的“问题”孩子。更神奇的是,“注意缺失倾向”并没有成为他的阻碍,反而让她更加的擅长多任务操作、跨领域研究,成为一位以跨学科研究而闻名的教育家。从这一点上就比较容易引起我的阅读兴趣。

另外,封面和扉页上有这样的一些文字,“揭示未来如何持续精进注意力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注意力的重要性,这一点也颇具吸引力。在扉页处有一行字“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我们都渴望自己是聪明的,而且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更好的进步,而且看到“进化”二字,也是很具冲击力的。然后再加上封底很多媒体和专家对于这本书的高度评价,更调动了充分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阅读确实有些艰难,但因为有了兴趣,也算是边读边收获着。作者整合了心理学、注意力科学、神经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发现,所以有很多的概念。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注意力盲视”和“多任务处理能力”。

传统认知中,我们一直强调做事需专注,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一事专注便可精致,一事精致,便可动人。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要专心、要专注,但是,专注于学习的学生就不会专注于其他的东西了,对于其他的东西只会有所了解,而不做深究。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有工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别人的工作不甚了,对生活关注不够、体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工作上“高能”,生活上或者人际交往方面比较“低能”。于是,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人,都会出现盲视。

而所谓的盲视对那些明明出现在视野领域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日常生活中开大卡车的司机拐弯或者倒车的时候容易出现盲视,压到了人有时还浑然不觉,这种盲视就是视觉盲区再比如我们在观看一些媒体视频会关注到主播说什么,做了什么,但是对主播穿的服饰、室内摆设、录音设备不清楚,可这些东西明明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了,为什么我们对此浑然不觉?很明显是注意力不在那些东西上面所致,也就是出现了盲视现象。不得不承认,人的视野有限,认知也有限度,专注于一-物就很容易忽视另一些事物,我们经常说的一心不能二用就是这个道理。注意力集中自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提高做事的效率,但是盲视现象会让我们忽略或丢掉多东西。

尤其是当今世界已经迅猛发展,进入到一个去中心化、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数字时代,原先,我们所坚持的“多任务处理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已经不再正确,甚至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已经刻不容缓。那么,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本书揭示了我们对注意力盲视力的误解,指出传统的课程设置、考试方式、职场设计和员工定位等都不再适合当下的数字时代。也就是说,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是对抗注意力盲视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凯西.戴维森在本书中从注意力的科学原理出发,用大量的研究以及前沿教育案例向读者展现了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深入剖析时代对个人素养的需求差距,通过揭示注意力科学背后的奥秘,提出“学习一忘却一再学习”的破而后立式学习模式和“因差异而合作”的多任务处理方法,引领我们从容应对未来巨变。

以往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天生不适合“多任务处理”。但其实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大脑处理任务的方式,就不难知道,我们只不过不能同时做多件高负荷任务。如果我们将低负荷任务、高负荷任务和纯体力任务结合,实际上是可以同时高效地做好几件事情的。比如,我们可以一边码字(高负荷)一边听音乐(低负荷),可以一边打扫卫生(纯体力)一边听有声读物(低负荷)等。也就是说有效的多任务处理的方式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同时做两个低负荷任务,一个低负荷任务和纯体力任务,或者一个低负荷任务和一个高负荷任务的结合。当然,对于高负荷任务、低负荷任务等的划分要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经验来决定,并没有统一标准。

 另外,作者在书中还分析了未来学校和未来职场的变化,描绘出科幻兼具真实感的未来图景,提出每个人应该培养的17项未来素养,以便用对新技能和新领域的超强学习能力决胜未来。

重新认识学习,避免“盲视”,培养“多任务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赢得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