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后感“小”书不小——读《教育的情调》琐感
(2022-04-30 17:07:23)分类: 叙事者悦读 |
四月的共读书目是《教育的情调》,这是一本“小”书。说它小是从厚度和大小来说的,的确算不上那种厚重的大部头作品,但是“小”书不“小”。用心阅读,收获多多。
“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李镇西)。
先前我们一直调侃做班主任老或者老师的,就像警察,城管,保姆,消防员等等,好像我们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就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就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现在看来这些身份认知都是错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就应该是给予孩子最专业的教育性陪伴,应该只有也只能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引领爱的教育陪伴者、帮助者。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能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并拥有真正的教育智慧的“教育者”,也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个更加美好。
“每一位关心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养成一种教育的‘情调’以及教育的‘机智和敏感’。”(卢晓中)
卢教授的感悟是真切动人的,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将“抚养孩子变成了一项自私、自恋的事业”。有些父母(和老师)人虽在场,但是心却不在。他们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甚至惊吓、辱骂、虐待,否定、抛弃……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可能除了感到悲哀或者痛心,也没有什么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前些日子,在听心理学案例督导的时候,有一个14岁上初二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人在心不在”,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孩子的问题日渐堆积呈现出来……
如果我们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老师,都能及时关注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敏锐的触觉,在关键时间、关键细节中,倾听、观察,用同理心感受儿童,小步子跟进,让教育学的过程始终是“生命在场”的”,那么是不是就能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教育的情调》告诉我们应该努力以儿童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切实的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去引导儿童,成就儿童。
“《教育的情调》不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礼物,它告诉教师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激发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李政涛)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而且不仅仅是被看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多变化:由原来的毫无秘密到开始拥有秘密并保守秘密,标志着成长和成熟;由原来的几乎不需要答案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渴望得到帮助和解答的那些“人生思索”;从不管怎样的表扬都照单全收、乐不可支到能清楚地辨析你是真诚还是虚伪;从懵懂无知事事需要被教导到开始教会我们要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面对孩子诸多的成长以及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作为家长、老师既不能袖手旁观、冷漠待之,更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施以危害。我们必须报之以真诚,施之以真情,付之以真心,带着敏感、机智、和爱陪伴孩子成长,才可能激发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说到教育的敏感性,这一点对于每个教育者尤为重要。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成功的教育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会敏感,而如果我们能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情绪的敏感,那么我们便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就像书中那位父亲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诱导、引领,带动孩子自发的加入到练习小提琴的行列里来一样。而不是运用父母的权威,强制性让孩子进行练习。我记得儿子初入幼儿园时,三天没有进教室,只愿意在院子里呆着。老师就耐心的陪着孩子在院子里玩沙子、荡秋千等,进行孩子喜欢的愿意做的活动或游戏。正是这样一份敏锐的觉察,觉察到孩子的抵抗情绪和分离焦虑,愿意耐心的陪伴和等待,才让孩子在三天后被教室里的音乐吸引,主动的走进教室。
而敏感性来源于实践经验,尤其是长久坚持的实践经验,就比如年老的医生会比年轻医生更容易准确的判断病人的病情和得病的原因一样,敏锐的判断来源于长期积淀的实践经验。就像我,因为坚持了六年的叙事教育读写,所以,对于教育教学乃至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就比别人多了一份敏感。哪怕最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就因为有了一份敏感,就可能提炼出可供写作的主题、素材,更容易获得教育学洞见,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看来,要想具备教育的敏感性和智慧,需要修炼“敏感”体质。
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是这本百余页“小”书最大的特点,在跟随作者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中,我们感受了作者的智慧,品味了教育的情调,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小”书不“小”,遇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