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第二周杨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2-03-12 09:21:06)
分类: 杂谈杂感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作家中的女性,即使不说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也算得上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从我所喜欢所钦慕的众多女性中笃定来写杨绛先生,也是颇踌躇了一番,因为情到深处会越发胆怯,唯恐哪里写的不够准确,不能妥贴表达,会损了先生的令名美德。但一旦生了心思,不写却又不甘,便壮了胆气,直笔聊抒心中钦敬之情。

最早知道杨绛先生先生源于上学时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被钱先生的才情深深打动,喜欢《围城》,喜欢钱先生《围城》中语言的幽默诙谐、鞭辟入里以及那些精妙无比的典喻,还有那句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后来才知道,这句深入人心的名言竟出自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之手!

再后来看到钱钟书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自然而然生出无限好奇心,想更多的了解这位钱先生口中的“贤妻才女”。

我们经常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这句话妥妥的契合了我对杨绛先生的喜欢和钦慕。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这是我极喜欢钦敬的另一位伟大女性叶嘉莹先生写自己人生经历的两句话,窃以为放在杨绛先生身上也是极契合的。我一直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表达对杨绛先生的钦敬之情,但一时词穷,温润如水,刚柔并济,博雅温厚,简净恬淡,温暖明媚,坚忍豁达……都合适又都不足以能概括!

杨绛先生的文学作品语言沉定简洁,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先生创作论》)

杨绛先生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先生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杨绛先生的人生充满坎坷,但她永远乐观豁达。十年文革,钱钟书杨绛夫妇备受折磨:杨绛先生最亲的小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钱钟书先生被剃光头,杨绛先生被剃阴阳头,自制假发“遮丑”。即使走在马路上,也时刻担心惹出是非,遇到不测。她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幸有大人喝住,才免了当街出彩。我托人买了一只蓝布帽子,可是戴上还是形迹可疑,出门不免提心吊胆,望见小孩子就忙从街这边躲到街那边,跑得一溜烟,活像一只过街的老鼠。默存愿意陪我同走,可是戴眼镜又剃光头的老先生,保护不了我。我还是独走灵便。

被罚打扫厕所,仔细看过那两间污秽的厕所,也料想她这份工作是相当长期的,决不是三天两天或十天八天的事。于是她就置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如小铲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还带些去污粉、肥皂、毛巾之类和大小两个盆儿,放在厕所里。不出十天,她把两个斑驳陆离的瓷坑、一个垢污重重的洗手瓷盆和厕所门窗墙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瓷坑和瓷盆原是上好的白瓷制成,铲刮掉多年的积污,这样虽有破缺,仍然雪白锃亮。杨绛先生还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难怪三年后,翻译家潘家洵的太太对杨绛先生说:“人家说你收拾的厕所真干净,连水箱的拉链上都没一点灰尘。”文革期间尽管备受折磨,钱锺书先生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先生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先生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沉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先生曾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本书语言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杨绛先生散文写得好,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先生的剧本也写得好,尽管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先生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先生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先生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当然,最令人感佩钦敬的远不止这些。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先生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先生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先生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先生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先生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先生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先生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先生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先生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先生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先生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先生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已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5月27日,杨绛遗体在京火化。钱钟书、杨绛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

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百年风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性情温润如水,刚柔并济;为文博雅温厚,简净恬淡;为人温暖明媚,坚忍豁达;是当之无愧的奇女子、大先生!

斯人已逝,但精神光芒永远熠熠生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后记:借“半亩方田”读写团队三八节活动之际整理此文敬献杨绛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