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r/large/article/7ca96feddffbb22719005dc4cd954714
正视历史: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来到周天子居住的地方,他跟他手下的一位大力士“孟说”举行了一场“举鼎”比赛,没想到铜鼎脱手砸断了自己的小腿,重伤之身的秦武王当天晚上就去世了。
虽然嬴荡在位不到四年,但他也干了几件大事。他在政治上连横卫秦、连越制楚,保证了秦国的安全;在军事上平定蜀乱、假道伐韩,打出了秦国的霸气;在民生上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提高了秦国百姓的生活水平。
https://r/large/article/dbf6676ff0a8dbdac2fb67dc31cc7e2c
在他死后,秦国又经历了足足四代雄主历时86年,方才一统天下。
假设历史:
假设秦武王没有和孟说举鼎,或者说举鼎成功,那么秦朝和秦武王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秦朝是否就能更早地完成统一全国的霸业,还是说反而一蹶不振?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分析:
在假设武王举鼎成功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要举鼎。在小编看来,秦武王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原因:
https://r/large/article/ebbf4083ba9266d1c2aefdab591df322
第一, 个人原因。秦武王号称“武”,自然代表他崇尚武力,而根据史书记载,秦武王长得更是身高体壮。于是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副场景来:时年23岁的嬴荡带着好兄弟孟说还有一干小弟,来到了老大哥周天子这里,周天子院子里精美的铜鼎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一个个年富力强、孔武有力,再加上地位显赫没有什么顾忌,颇有点反客为主的意思,就相约着要来一个举鼎比赛。这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
https://r/large/article/da131470df9698eef5c62dd795ed1140
第二, 政治原因。我们都知道“鼎”这个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象征着权势、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就曾有过“问鼎中原”的举动,现在秦国强大起来了,秦武王索性来个更为直接干脆的“举鼎图中原”,当然结果没那么美好就是了。
所以说简单的一个“举鼎”比赛,其实是一个信号,暗藏着秦武王乃至整个秦国的下一步计划:入主中原。如果秦武王举鼎成功,依照他的性格,紧接着就会着手实施这个计划。这样来看的话,我们题中的问题就变成了:秦武王能不能成功执行他的计划?能多大限度的执行这个计划?
https://r/large/article/64524e70bff329a704c0df2750486b5d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当秦国最强,地处西部。
东边的齐国国富民强,虽然在位的齐宣王不算一个明君,但当时有孟尝君坐镇,齐国正处于上升期,不比秦国弱多少,再加上两国不相邻,没有大矛盾,是秦国拉拢的对象。
南方的楚国跟齐国类似,君主楚怀王昏庸,但也有屈原坐镇,虽然楚国没有齐国那么有钱,但是地盘大,不太好惹。
东北方燕国偏居一隅,可以先不管。
韩国弱小,又紧挨着秦国很好欺负,但周朝天子也在韩国边上,打韩国要承担一定的舆论风险。
https://r/large/article/82fbd659e7bdc98706ed63bd56768069
魏国虽然不强,但魏襄王是个能左右逢源的人,打他很可能会牵涉进来其它国家。
还剩下靠北的赵国,在尚武的赵武灵王带领下,赵国拥有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队伍,军事上来说秦国最强劲的对手。
细说一圈下来,好像除了韩国,打谁都不可行, 但事实就是这样,当时的秦国并没有强大到可以以一敌六的地步。当然有“远交近攻”、“连横卫秦”这些谋略,秦国会尽量避免同时面对多个国家,但要知道,秦武王之后的几位君主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用了86年时间才完成计划。
而虽然秦武王勇武过人,纵观他的一生,除了举鼎砸死了自己,好像并没有太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https://r/large/article/18ca4dd9cfaed09910b9f59b44cb02d7
但仅此一件事,能把自己命都玩脱了,足以说明秦武王自视甚高、爱冒风险的特点。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使是武王举鼎成功,他也很有可能在今后的某次冒进中,把自己甚至是秦国都带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再说秦武王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所以是他的弟弟继位,如果武王晚几年留下子嗣后再死,未必就能保证他的儿孙们能像后来的秦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他们那样雄才大略,而秦国的未来也就难以达到历史上那种高度。
https://r/large/article/9464c8600bcaff33ffb8899316be2800
结论:
所以在小编看来,如果秦武王举鼎成功,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跟历史上真实的秦国旗鼓相当,但更大的可能,是秦国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