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长平之战中廉颇以守待变进行消耗战,本来就是等死,最可怕消耗了赵国实力,如果开始就攻,不说一定胜,但也会令秦军消耗相当的实力。赵括在后来粮食不够被动局面采取主攻,而且在被包围下也消耗了大量秦军粮食和有生力量。但是效果肯定战争没有开始就攻好。这中影响导致长平之战后赵国没办法与秦国抗衡所以我觉得廉颇其实是错误的选择。
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个人觉得并不是赵括的方略错,廉颇的方略对。赵国战败我觉得有主要的几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国力不一样,秦强赵弱。单从兵力上来说,赵国已经处于劣势,赵国前后投入了大概45万,秦国一共60多万。虽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增,再加上向北拓地千里,更是让许多胡人也成为了赵国的兵源。但是秦国的国力更是在赵国之上,兵力处于劣势,还有经济。秦国占据巴蜀,关中,汉中,源源不断的粮草送往前线。再看看赵国多山地高原。打仗是需要粮草的,每天几十万人要吃去多少粮草。还有赵国最厉害的还是骑兵,秦国呢?攻防战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你让骑兵守城,已经很难了,加上长平本来就不是能骑兵发挥的地方,山谷纵横。
第二国君的战略眼光不一样,秦国可以说一直在准备这场战争,秦国上下都在打这场仗,李冰把巴蜀的粮食都能运上前线,就可以看出秦国是多么的想赢这场战争。因为所有的秦国人都知道秦魏百年河西之战,秦国人所受的委屈,秦王也知道经此一战,如果秦军胜利,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谁可以与秦国想抗衡了,统一天下就近在眼前了。再看当时秦国占领韩国野王,把上党之地分开,就知道赵国一定会插手。所以当时秦国派去的野王之战也是有三十多万,打一个小小的韩国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再看看赵国,等秦军已经占领了长平的时候才派兵迎敌。当时秦军占领长平谷底,赵军在北方的山地(长平是北高南低),如果赵军借助地势优势可以和秦国打,赵王和秦王都看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赵王想靠这个来和秦军讲和。从这就可以看出,秦赵两国国君的差距。加上后来秦王暗地换白起上,赵国却是因为猜忌换赵括上,就已经看出赵王和秦王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第三,再来看看一开始廉颇所带的军队有多少人,秦军有多少人。根据史书记载,赵括后来是带去了三十万左右,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廉颇前期带的人最多也就十万多一点。可是再看看秦军,野王之战如果秦军是三十万,那么后来加上北边进攻长平的,起码有五十万。十万人怎么进攻五十万人。所以廉颇只能采取防守。而且秦军刚进过野王大胜,士气高涨。这时候就算廉颇有四十万人可能也难以打赢。
长平之战从结果上分析,无论赵国当时换谁上结果都是一样的,赵国可以说是在各方面都不如秦国。但是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谁也说不好,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以少胜多也不是不可能的。
大秦之歌是一个专注于大秦历史文化故事
的公众号,喜欢大秦历史文化的读者请关注公众号大秦之歌(daqinzhifeng1018)获得更多大秦知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