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晚7点不到,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公园某社区的王老太太就开始出摊,蹬着三
轮车来到自己已经坚守了10年的宝鸡市海关大楼门前夜市出摊,向来来往往的人们卖起自己的煎饼。
她今年已经80岁了,由于年龄太大,加之她的煎饼食材新鲜、味道正宗,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买她的煎饼,尤其是一些路过此处的女性,在照顾老人的心理驱动下,都会买上一份她的煎饼,并叮咛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在冬日冰冷的天气里,传递着人间的大爱。
王婆婆卖煎饼的故事不但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影响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风尚,成为一个老年人最独特的励志事迹。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等媒体都对她进行了报道,甚至有专业新媒体推波助澜,要把王婆婆这样热爱生活的老人,打造成一个现代励志版的超级网红。
说起王婆婆为何要卖煎饼,不能不提及一个伤心的事情。2006年的一天,王婆婆的丈夫因病去世,当时已经70岁的她,精神上一下子失去依靠,感觉自己无依无靠,心情非常低落。儿女们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来陪伴自己的妈妈,但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离世,对王婆婆来说,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她感觉自己的生活一点也不快乐,而她又没有别的爱好,不喜欢跳舞,也不喜欢打牌,更不像有的老太太那样为了改善生活而去捡垃圾。
有一天晚上,王婆婆自己逛街时,不由自主走到宝鸡市海关大楼前的夜市,看着这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很多年轻人来这里吃饭,去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去KTV唱歌,热热闹闹的聚会,生活充实而快乐。她就觉得自己应该像年轻人一样快乐的活着才对,当时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不服老的她经过一番准备,毫不犹豫的摆起了煎饼摊点,为过往的年轻人做起了夜宵服务,也为那些还在深夜工作肚子有点饥饿的人提供夜餐。
王婆婆出摊卖煎饼的事情,并不是很顺当,首先反对声最强烈的是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觉得让老妈妈去大街上卖煎饼,让亲戚朋友知道,会骂做儿女的不孝顺。其次就是孙儿们极力反对,孩子们不想让自己的奶奶在大街上风餐露宿的受罪。
王婆婆决定的事情谁也挡不住,不管亲人们怎么阻拦,她自己分风风火火的干起来,从小从河南逃荒到宝鸡的王婆婆,不想把自己关在家里等死。她的家在公园路,离海关大楼有四、五站路程。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凑,每天晚上7点准时出摊,一直卖到夜里3点钟,然后才收摊回家。回到家里略微收拾一下,已经是夜里4点了。这个时候她开始睡觉,睡到第二天10点左右起床,接着又开始自己蹬着三轮车去菜市场买晚上出摊的食材,然后回到洗菜、切菜、炒菜,做准备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她一个人完成,一直忙到晚上出摊时间。
从2006年70岁开始出摊卖煎饼,转眼之间,她为此坚持了十年。如今80岁高龄的王婆婆似乎越活越年轻,蹬车、摊煎饼、卷菜、收钱、找钱的动作依旧很利索,而且讲话吐字清晰,穿衣打扮很干净朴素,根本看不出她已经是一个80岁的老太太。如果不是她那头花白的头发,人们很难把她当做一个已经上了岁数的老太太。
我提出和她合拍一张照片,王婆婆不好意思,羞涩的低下头,说自己老了,不太喜欢拍照。谈话之间,王婆婆告诉我,她做这个事情并不是为了钱。她并不缺钱,30年前从企业退休的她如今每月的工资将近3000块钱,自己身体又没什么毛病,所以根本花不了多少。
而且她的3个孩子都有工资,每个月也多多少少不断给她钱,孙儿们也很孝顺,经常给她买吃买喝。她告诉我,做这个事情,她唯一的收获就是感觉生活很快乐,每天晚上,她能为过往的行人送上一个暖暖地煎饼,是她最开心的事情。无论炎热夏季,还是凛冽的冬夜,她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这个心愿,每天付诸行动。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问她夜里三点蹬车回家,有儿孙们过来帮忙,爽朗的王婆婆笑呵呵的告诉我,自己能蹬车,干嘛还要孩子们帮忙。一霎那间,我感觉我问的多余了,在我的世界里,我又何必要用我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她的快乐呢?我又问她一个人在大街蹬车回家,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老人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一次也没遇到过。
离开王婆婆的煎饼摊,已经过了马路的我,又回头看了看老人,她低着头正在给两个夜里执勤的人摊煎饼。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我真想等到夜里3点,跟在老人的身后,在她瞪着三轮车回家时,用镜头记录下一个老人在空旷的大街,独自蹬车回家的背影,我想这个背景已经是震撼人心的。
想到第二天的工作,我还是抬脚离开了,心里除了遗憾,更多了是对老人的祝愿,希望她的身影,每天夜里,出现在这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默默照顾她的生意,永远走下去。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