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
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全生育期需有效积温1000-2500℃(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1500-2000℃。
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温度超过36℃,块茎不萌芽并造成大量烂种。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土温在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温,12℃形成花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
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d形成,25℃出苗后21d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薯。
块茎增长的最适温度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
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1--2℃时,地上部茎叫受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
(二)光照
马铃薯光饱和点为3万~4万1x。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光周期对马铃薯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增长都有很大影响。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小时,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0小时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降低。一般日照时数为11-13小时时,植株发育正常,块茎形成早,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快,块茎产量高。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
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效应。高温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块茎的发育,在弱光下更显著,但高温的不利影响,短日照可以抵消,能使茎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早。因此高温、短日照下块茎的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下高。高温、弱光和长日照,则使茎叶徒长,块茎几乎不能形成,匍匐茎形成枝条。开花则需要强光、长日照和适当高温。
(三)水分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为400-600。若年总降雨量400-500mm,且均匀分布在生长季节,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
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80%为最适宜。萌芽和出苗,靠种薯自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幼苗期需水量不大,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15%,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需水量显著增加,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临界期,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并要保证水分均匀供给。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后期水分过多,易造成烂薯和降低耐贮性,影响产量和品质。
(四)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最适宜。冷凉地方砂土和砂质壤土最好,温暖地方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好。这样的土壤上栽培马铃薯,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马铃薯要求微酸性土壤,以pH5.5~6.5为最适宜。但在pH5~8的范围内均能良好生长。
土壤含盐量达到0.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氯离子含量的增高而降低。
(五)营养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生产500kg块茎需吸收纯氮3.33kg、纯磷3.23kg、纯钾4.15kg。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各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和吸收速度不同。一般幼苗期植株小,需肥较少。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马铃薯一生需要养分的关键时期。淀粉积累期吸收养分速度减慢,吸收数量也减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