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标签:
情感 |
分类: 照片配说明 |
怀念母亲
每逢看到这张照片,母亲的形象就浮现在脑子里。母亲是1974年离开我们的,至今已经有51年了,当年母亲仅仅48岁,就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照片是1963年摄制的,是二弟小岗出生的那一年。那个时候我在任丘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8年前后,父亲在本县的牛村小学任教师,母亲也随之生活在那里。后来父亲来到任丘一高任校长,后来到任丘中学任教导处副主任,母亲也来到任丘县城生活。可以说,母亲在任丘县城的生活是舒心的,快乐的。衣食无忧,饭后就是串门子。
也许是在1960年,全国有一个下放潮,即在城市里的家属一律回乡下生活,对于在职的工人,干部,也大部分下放回农村。母亲随着回到了老家。
1960年,她随着下放的大潮回到了老家。起先和奶奶一起生活,后来分了家。家庭的负担增加了不少。下地干活挣工分,磨面,做饭,养育5个儿女。作为一个女人她承担了很多。
她一生乐观面对生活,没有听到过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困难的抱怨。她是很能和邻居和睦相处的一个人,每逢到了冬天,屋子里生上了煤火炉子,经常有一些人来到家里取暖谈天。母亲总是很热情地接待人们。
记得有的星期六,我从任丘中学回到到老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但是家里的灯依旧是黑着的。母亲一定是去磨面了,我想。来到邻居家的磨坊,果然她还在那里忙活,妹妹小静在帮忙。
当年的磨面是没有牲畜协助的,都是人工抱着磨棍围着磨道转圈,那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妹妹当年还小,力气单薄,帮不上什么忙。看到我来了,母亲很高兴,我抱起磨棍,开始了磨面。也许过了一个小时后,工作结束了。
回到家中,我放松着疲惫的身体,坐才来休息,母亲不等喘一口气,立即开始做晚饭。现在想起来,她那个时候想必也是十分疲劳的。
当年父亲在任丘任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看看,农田的劳动他是不参加的。只是协助做些家务。母亲就是家庭的顶梁柱。
平时母亲作为社员,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以便积累工分。当年生产队每次分粮食和农产品,都是以工分为基准的。因此工分就是生命线。生产队的会计将要分的农产品称重或估算总的重量,然后用总的工分数去除,得到每个工分应分得的重量。然后计算出每家应分得的农产品重量。
生产队为了省事,有时不将成品运回村子里的场院,而是在庄稼地里分东西,例如山芋,玉米,都是在地头称重分配,大家都要去地里运回自己的所得。最沉重的分配物是高粱捆。高粱连根被砍下来之后,带着高粱穗捆成大捆,每家分得几捆或十几捆高粱。这就需要自己扛回家。有小车,有男社员的人家会从容地运回家,苦就苦了这些没有壮劳力的人家。每次扛着两捆高粱秸,交叉着放在肩上,肩膀都会压红肿。母亲总是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
每逢到了母亲的忌日,兄弟姐妹5人都会在群里祭祀一番,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