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经典咏流传综艺朗读者国家宝藏 |
分类: 娱乐 |
这两年央视的综艺简直就是一路开挂,
从《朗读者》,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前段时间刷屏的《国家宝藏》,央视引领出了一股传统文化综艺的新潮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06835e25aa0be8
央视告诉了所有做综艺的导演,我们不仅仅有原创,还有别人想抄都抄不走的原创,服不服随你们。
如今央视爸爸又出手了,这一出手,又是一档分分钟教做人系列的文化音乐综艺——
《经典咏流传》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09172e92f67d27
应该有不少宝宝们春节期间在央视一套看到过这个综艺,但或许你们跟我一样,曾经被这个有点俗的名字蒙骗换了台。
的确,这个名字咋一听,好像确实起的有点草率了。有种和“难忘今宵”一样的年代感。但看了节目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乍见有些俗的名字,其实起的恰到好处。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082294d33d574c
将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诗韵,就这样在千年后的舞台上被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歌手演唱出来。
这些歌手在节目中被称为“经典传唱人”,他们有些是人气明星演唱的经典,譬如王俊凯轻松欢快的《明日歌》,王力宏含有rap的《三字经》;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066639a12f2ee3
有些是专业歌手演唱的诗词,譬如沙宝亮的《送别》,和谭维维的《墨梅》;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08441068031014
那些平平仄仄平的唐诗宋词,在宫商角徵羽的音律韵脚中,犹如跨越古今的一条纽带,将时间带回到千百年前。
从西周到盛唐,从洛阳到咸阳,去看一场繁华盛世,去遇一次灯火阑珊。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说到诗,不得不提的诗人中,李白绝对占得一名。而这一首既愤慨,又豪放的诗词,传唱它的,是凤凰传奇。
我听过很多版本的《将进酒》,燕池版的天籁灵动,吴彤版的豪气壮阔,而凤凰传奇改编的这一首,由缓到急,既有悲愤又有狂放,曲调豪纵又不失沉着,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一夫当关。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067b2b1545692
这正是我心目中对于李白,对于《将进酒》的全部感受。
那个蔑视权贵,敢让高力士脱靴的李白;
那个一心想要当宰相,却终究不得志的李白;
那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在这首歌中,仿佛隔着千年时空,对着月光,再一次把酒言欢。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01077cb99e2e4
凤凰传奇这首歌改编的灵感,来自于中科院的一个物理学博导教授,陈涌海。
这个看起来极具艺术气息的教授,一次酒后即兴弹唱的《将进酒》,瞬间火遍网络,于是在网上被人称为“摇滚博导”。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204b2f9c8ce0f
然而不管是陈教授霸气豪放的“烹羊宰牛且为乐”,还是凤凰传奇悲愤燃烧的“古来圣贤皆寂寞”,一千两百年后,诗仙李白,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拿着酒杯,挥笔写下盛唐的繁华与落寞。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翻唱袁枚的这一首《苔》的,是一位贵州支教老师梁俊。
他和他的学生们,用并不专业的曲调和嗓音,却唱出了最感人肺腑仿佛能穿透灵魂般纯净的一首歌。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5080ab7965d19
梁俊是一位乡村支教老师,2013年,他和自己的新婚妻子一起来到了贵州省石门坎。在那座大山里,梁老师给孩子们教了两年的书。
“我没有当过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更好的教导他们”,两年的时间里,梁老师为了更好的教会孩子们古诗词,从未有过任何音乐知识的他,用一把吉他,将50多首诗词编成曲,一首一首的教给了他们。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5199a47a2bc07
孩子们在舞台上唱起这首《苔》时,眼中含满了泪水,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梁老师了。
梁老师说,“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但希望他们在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51835ab23572a
所以他选择了《苔》这首20字的小诗,“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老师将这些小小的希望,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也撒在了每一个听到这首歌的人心里。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5926df2d51134
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就这样,一夜之间,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它,也记住了那些如苔花般渺小,却如牡丹般美丽的人儿。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这首诗的改编,是我在这几期节目中,最喜欢的一首歌。演唱它的人,是赵照。
或许你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当你老了》这首歌,而这首歌的原作者,就是赵照,他还有一个徒弟,名字叫赵雷。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91373fadd3036
作为民谣歌手,赵照对这首《声律启蒙》的改编,也同样走了民谣小调的路线。
古朴的曲调,叙事的唱腔,好像在说着一个安静迷离的故事,让人能沉静下来,感受那一点对时光的无奈和岁月的忧愁。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88294edea4722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有一天,当我们听到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曲调时,可以笑着接上一句,“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遇到挫折时,李白是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是一走了之,唯有苏子,是一笑了之”。
他一生才情,半生流放,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千古诗人之多,我却只服苏东坡。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18586f2487d733
而黄绮珊对这首诗词的诠释,让我总有些莫名的触动,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黄妈的经历,和苏东坡又何尝不有些相似,大半辈子的埋没,伤痕累累的感情,如今终于火了,为人处世却又低调了许多。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0438c871cddc8
所谓活得明白,大抵就是这样吧。
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曾有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傲气,也曾有过"无处话凄凉”的的哀伤,而经年已过,岁月流逝,到头来还能云淡风轻的说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东坡。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14128ea7a1aed
而他从未离开,至少他的那一份淡泊洒脱,千百年后,始终都在。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1987年,那一年的晚上,如果你走过大街小巷,会从各家打开的窗户里,听到一模一样的旋律,那是曾令万人空巷的《红楼梦》。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27389599b129b
87版的《红楼梦》前后拍摄了四年之久,而同电视剧一样精彩的是剧中的十三首插曲,这十三首插曲,同样历经了四年时间的打磨。
其中有十二首插曲由陈力老师演唱,《枉凝眉》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三十年后,当陈力老师在舞台上再次唱出《枉凝眉》时,音乐响起的刹那,瞬间泪目,那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全部在眼前一一浮现。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391277abbeff9
黛玉和宝玉在桃花林中看书时,那你一低眉我一抬眼的眉目传情,两人吵架时宝玉那连声呼唤的“好妹妹”,黛玉娇嗔含怨的一句“我回家”。
我再也想象不出,这世间,除了这二人,还有谁能配的上“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393ccd6e0e343
只是三十年后,站在台上的独有欧阳奋强,却再也看不到了当年那个林妹妹。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488038a58217b
我想陈晓旭来这人间一遭,就是为了成全林黛玉吧,她始终要回天上去的。
毕竟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453b682ba54a4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我知道这个节目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嘉宾专业性的点评过少,作秀的成分过多,唯一的康震教授,成了我在点评阶段最大的期待。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547455e3f6799
但我依然要为这一档节目点赞,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大国文化的自信,看到了五千年历史的传承,看到瑰丽,看到浪漫,看到感动,看到时光的辗转,看到岁月的更迭。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199544428454eb73f0d9a
我们从不缺少经典,缺少的是传承经典的人。
愿一曲高歌赋,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