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

(2018-11-18 14:00:33)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研究的工作报告

甘泉县第一幼儿园 丁春霞

    经过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的观点,收集、整理、设计的活动方案、撰写的论文,都能为以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内容、方法、形式、手段、途径上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操作方法。 

  (一)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研究与分析,使我们明白了,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其各自的特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而开展活动,将生活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逐渐养成。

  (二)构建了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积累汇总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不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把玩具和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又不收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游戏前告诉幼儿:“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游戏后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这样孩子们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摆放整齐了。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让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娃娃,一起玩给布娃娃穿衣服的游戏来学习有序地穿脱衣服。为了让小朋友们穿得又好又快,组织孩子玩《比一比,赛一赛》的游戏,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技能巩固了,做事也比较有条理了。

  2.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课多研”的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例如: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欠佳,在日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注意卫生,经常爬地上,小手到处乱摸弄得很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社会活动《小猪变干净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在自理、技能方面的习惯有所形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断,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为主,选择了社会活动《学做文明的小朋友》,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好地培养了幼儿合作、交往的习惯。大班幼儿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帮助别人的这些习惯还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选择了社会活动《别忘了》,较好地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反复训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我们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幼儿成长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每一项要求,我们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让幼儿看得懂,学得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幼儿具有成就感。

  4.家园合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与家长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及时交流看法。利用家校路路通和《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绍生活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方法等,做到家园一致。我们还利用《家园联系册》、早晚接送时间与家长交流,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家长们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念,言传身教,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为孩子营造和睦、宽松的精神氛围,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家人、邻居交往、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包办,鼓励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通过研究,我园幼儿的生活习惯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改观,同伴间合作、分享、商量的情况多了;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在家里“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关心邻居的小朋友、知道不乱发脾气、会帮奶奶捶背、梳头、夹菜”等,基本能做到在家与在幼儿园一个样,幼儿们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家长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小班阶段的幼儿有了一定的习惯意识,养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没有吮吸手指的现象,有了鼻涕能及时擦掉,与同伴能友好交往,会主动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大胆与其他人打招呼,能友好与别人相处并积极进行交往,能和别人合作。在照顾自己和关心环境方面的素质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带动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

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明显提高,活动中,幼儿已喜欢融入集体,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再用哭闹、放弃等解决问题,也很少直接寻求老师的帮忙,而是会在第一时间考虑借助同伴的力量,只有当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才会求助于老师。在同伴,甚至是老师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及时地伸出援手,这些都表明,幼儿已具有了强烈的合作意识,有了独立思考、友好合作、共同解决的能力和思路。

大班幼儿在学习方面、与同伴交往、互助、合作方面的主动性较以前提高了,他们已更能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遇到困难不退缩,寻求更好的合作成功的方法。

   (四)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在发现问题时,从以前的直接指出到现在的慢慢引导,老师们在平时更注重了自身言行的规范,她们深刻了解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成长着。实验中,大家经过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使自己不论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还是业务素质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课题开展的效果,自从课题确立以来,教师们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畅谈、交流,树立了全面、整体的教育观,教师们都清晰地认识到:要站在促进每个幼儿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的角度去教育幼儿。同时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待能力较弱的幼儿要加强引导,对待能力强的要适时引导,并充分发挥“强强联手”“以强带弱”等合作优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2.反思习惯得到了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们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将反思变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

    3.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们在研究实践中,能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开题以来,教师们从测试到论证、从计划到实施、从观察到分析、从实践到反思、从反思到总结,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实现了由茫然向从容过渡。在一年时间里,教师们用自己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加入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撰写出了真实且具说服力的案例、论文,并在市级评比中获奖。

   (五)促进了家长的发展

在老师的宣传下,家长得到了认知与领悟:幼儿教育并非只是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也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的默契配合,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家长开始主动参与到共育活动中来,对于教师和班级中的一切合作工作,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如收集资料、参与半日活动观摩、亲子运动会等。

同时,家长对幼儿的关注越来越多,发现了问题乐意与老师沟通,及时联系反馈,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向老师反馈情况的同时,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家园互动越来越密切。使家长成为教育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家庭也成为了教育的“红色根据地”。

研究后的思考:

    1.教师的理论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深入

  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主要是由于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书籍较少,从而使得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借鉴与支撑;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研究和发展。有时还会出现学习盲点与盲区,为此,要增加相应的理论书籍并争取市局领导和配合和支持,加强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为教师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待深入研究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和过程,不是三五年的研究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我们的研究也不能随着课题的结束而终止,而是要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层次,以便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课题更完善、科学、成熟。

  3.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与更新

    虽然在我们的努力下,家长们的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并不是家长都能做到人人放手、个个配合,有的孩子在家庭中面临着不和谐不统一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教育矛盾,因而使家长在配合中也难免出现无奈,所以,家长观念取得实质性的转变仍需要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