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感

(2022-03-12 20:58:58)
标签:

感悟

教育

杂谈

学校的一位老师认为自己的课堂,备课用心,讲解到位,在许多方面这位老师都认为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但一个学期下来,这位老师却十分委屈,自己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获得学生的认可。开学后,我就向他进行约课,连续两周听了这位老师的两节课,也组织着听课的老师们和我一起评课。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位老师的课堂指导也十分到位,但我心中总感觉这位老师的课堂好像有些问题我们没有抓到。这种感觉困惑了我好几天。知道今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这位老师的备课紧紧围绕着考点,在备课时他就翻阅了大量的课辅资料,于是在他的课堂中真的做到了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考点方面的训练。但正因如此他的课堂虽然采取了新课堂的模式但课堂教学过程却依然“用新瓶装老酒”!教学的过程其实还是“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对小组合作的考察还是重心落脚在相近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上!他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考试的需要,却放弃了人文教育,他的课堂很少见到老师对学生自己观点,发自内心的倾听。整堂课老师都希望听到的是“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让学生获得自身真正的成长!

我细细思考,其实不光是这位老师的课堂是“缺少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我们现在的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缺少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首先是“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把教育主管部门的利益置于首位,管理体制不合理;评价体制有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现象像肿瘤一样成为顽疾多年却得不到解决。

其次,是有许多教育领导者目光短视,缺乏大教育观。“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

    记得《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有这样一句极具力量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想,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奔着考试、分数一路狂奔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