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二、三回读后感
(2016-05-01 16:41:44)分类: 学习 |
夏总甲推荐周进到薛家集学堂做先生,周进六十多岁,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嘲弄和奚落,后来夏总甲也嫌他不知道常来承谢,被辞失业。随姐夫到省城做买卖,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 被众人救活后,放声大哭,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很是凄惨,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作者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此两回表现了文人相轻以及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扭曲心理。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是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拥功名利禄。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富贵为读书人做榜样,加深了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一类的话,也没有书中的迂腐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为孩子排着长长的队报课外班,小学生都被学习、各种课外班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学生为中考、高考挑灯夜读,考上了,全家皆喜,考不上,氛围压抑,有的甚至选择自杀。没有人为了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好多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有些人因手有文凭而肆意乱为。不知以后是否还会再有一本“儒林外史”来讽刺当今……这确实引人深思。前一篇:《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读后感
后一篇:浅析严贡生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