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177——民俗文化18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第二章
(二)传统民俗节日介绍
元宵节
节日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和节俗活动,随着历史发展,也在延长和扩展。节期的长短来说,汉代一天,到唐代成了三天,宋代达到五天,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精巧多彩的灯火,更是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又把节期缩短成三至五天。
点彩灯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迫不得已,组织起来打这些凶禽猛兽。一只神鸟因为一时迷路,晕晕腾腾地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难。她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人们。人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好比晴空炸响一颗霹雳,一时都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老人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个法子: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就给天帝造成一个错觉,糊糊涂涂地觉得人间到处都是火海,人们被烧死了,不会再让天神放火了。
大家分头准备。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看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他就误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不再追究。人们就是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悬挂灯笼、放烟火纪念。 元宵张灯的习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作为盛事。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晚会,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非常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达到了三万余人,奏乐的也有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人们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唐代通过进一步发展,成了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开元盛世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余盏,花样繁多。唐玄宗让人做的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
宋朝的张灯结彩,由三夜延长到五夜,灯彩以外还要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在御街两廊下歌舞百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灯火不绝。
明代朱元璋即位后,为了让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也是我国时间最长的灯节。
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灯会仍然壮观。只是日期缩短成了五天。
中华民族崇尚龙,一直把龙作为吉祥象征。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大型歌舞中,出现了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形象,后来编排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子
舞狮子也是传统的一项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
划旱船的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功作。表演跑旱船的人多是姑娘。
送孩儿灯
也称“送花灯”。“灯”和“丁”谐音,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家,以求添丁添喜。一些地方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要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早生麟子;如果女儿怀孕,除了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就能祛病延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谜语启迪智慧,又有兴趣,一直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如今每逢元宵节,一些地方也会打出各种各样灯谜,让人们喜气洋洋地猜谜。 灯谜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元宵佳节不夜城,人们赏灯的时候把诗谜书写在灯上,映于烛里让人去猜,也就称了“灯谜”。


吃元宵
元宵寓意团圆美满。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千百年来,元宵制作日益精致。面皮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一种食品由来已久。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地说是“元宝”。南宋时有 “乳糖圆子”,就是汤圆的前身。 明朝,人们以‘元宵’称呼糯米团子。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八宝元宵”,就是名闻朝野的一种美味。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传说,也和元宵的食俗有关。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宠臣,人很善良,也很风趣。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他到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刚刚走进园门,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他急忙上前搭救,问明了姑娘自杀的原因。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有双亲和一个妹妹。进宫以后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人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一到这个时刻,她就思念家人,觉得自己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好心劝慰一番,就说设法让她去和家人团聚。
这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卜摊。不少人争着向他占卜求卦,每人的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签语。一时间,长安城出现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他就这样说:“正月十五傍晚,火神君会派上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奉旨要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让当今的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这些百姓拿起红帖,急火火地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一时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经常在给做汤圆。十五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各家各户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去传谕臣民,十五晚上一起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都是大火,这样就能瞒过玉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就去传旨按照东方朔说的办法去做。
正月十五,长安城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元宵父母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一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去和亲人团聚。
热闹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就做汤圆去供火神。元宵姑娘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这天叫做“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