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115——传统文化115

标签:
教育文化 |
一、仁义礼智信
“智”
1
什么是“智”?就是人们知道的东西。
“智者”的意思就是知识丰富,聪明智慧。孔子才说“知者不惑。”儒家认为只有善于掌握知识、善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智者”。一个人如果能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就算一个“智人”。“智”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相映媲美。好学求知的人往往能够促进仁德的生长。所以,儒家才会把“智” 作为“五常”之一列了出来。儒家认为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是人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的也是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必要尊重。
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理论上说,任何的事物都是可以被人认识。当然也不否认到了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一直没有被人类认识。我们不能说任何事物都是不能被人认识吧?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实践,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探究万物的客观规律,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更是需要人们源源不断地补充知识,增进智慧。人们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综合协调、知人善任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推出新举措、创造新经验。
智慧也是生活实际的基础。智慧是高等生物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可以让人深刻地理解人和事物、社会,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和“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
马克思说:“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爱默生说:“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拉罗什富科说:“最大的智慧存在于对事物价值的彻底了解之中。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
薄伽丘说:“人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
雨果说:“精神像乳汁一样可以养育人,智慧便是一只乳房”。
还有美国人说:“智慧起源于愚蠢的废墟上”;英国人说:“有一盏指路明灯,就是智慧之灯”;阿富汗人说:“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结晶”; 土耳其人说:“智慧在市场上买不到”;西班牙人说:“使人发光的不是衣上的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苏联人说:“智慧越发达,人生就越是获得莫大的满足”。
先来看一看历史名人孙策的智慧: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策只有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强大起来。199年,孙策向北面推进,准备夺取长江以北的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孙策知道硬攻取胜机会很小。他经过苦思冥想,一时集中了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他针对军阀刘勋贪财的弱点,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是这样说的: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一见孙策这样讨好,心里飘飘然起来,马上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可是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刘勋哪里听得进去? 孙策一见刘勋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孙策军队几乎没有遇到抵杭,就控制了卢江。刘勋气势汹汹地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取了卢江,断了自己老窝,怎么后悔都是来不及,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去了。
再来看看一般人的智慧:有一个小男孩,妈妈带他到一家杂货店里买东西。老板看到小孩很可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男孩没有动手拿。几次邀请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自己不抓糖果而要老板去抓?小男孩回答很巧妙:“为我的手小,老板的手大,他拿的糖果比我拿的多,我才让他拿。”
这就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孩子,能够依靠他人也是一种谦卑,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最后看一看动物的智慧:两只蚂蚁想去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一次爬到大半,因为劳累、疲倦,一次次地跌落下来。它还是没有气馁,跌下来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不是这样,仔细观察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绕过了墙,来到了食物前,开始享受起了美味;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和开始。
智谋也是人们熟悉的名词。什么是智谋?智谋就是一种指导行为的有效思维方式。人们利用智谋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减少操作的风险。如果某一件事情没有风险,取得了最大的利益,就是最好的智谋。
《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三回,通过诸葛亮的精心设计,把司马懿诱入上方谷里,干柴火把截断了谷口。司马懿一时进退无路,面临火焚灭顶之灾。此时天地间突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事后,诸葛亮也是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破了人间成败的一种玄机,说的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需要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条件。“谋事在人”,强调主观条件;“成事在天”,强调客观条件。“谋事在人”和“成事在天”,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

战国末期,秦国的少年将军李信,率了20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的伏兵计,丢盔弃甲地狼狈而逃,损失将士数万。后来,秦王起用了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60万军队陈兵在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了重兵抗敌,王翦毫无进攻之意,专心致志地修筑城池,摆出一副坚壁固守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经常主动出击,就是这样相持一年有余。王翦一直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在相持的时间,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之后,楚军绷紧的弦松懈,将士没了斗志,决定东撤。王翦一见时机到了,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一好比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接着又去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地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王翦取得的这种胜利,就是“谋事在人”,而不是“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