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106——传统文化106

标签:
教育文化 |
一、仁义礼智信
(二)具体解释
下面对“仁义礼智信”做些具体解释。
“仁”
什么是“仁”?“仁”是仁义,做事为人讲究“仁义”。如果引深一下,指一个人在和另外的一个人相处时,能够融洽和谐,彼此关照。古人说:“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是什么?就是人的良心。仁者做事就不能只想自己,而是需要设身处地想想别人,为别人好好考虑。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指向了现实人生,倡导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人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会拥有宽广胸怀。每个人都有一颗仁慈之心,就能以善良、宽厚的标准为人处世,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人们也会越来越幸福。
今天提倡“仁”的道德,需要更好地团结人、凝聚人,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我们党,始终怀抱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真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党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人文关怀。古代的封建皇帝就不是这样。他们觉得天下是自己的,他们是全天下人的帝王,强迫全天下人无条件地效忠,都是得像爱父母一样爱他们。这些皇帝就算满嘴说的“仁义道德”,也是挖空心思地压榨和剥削人民群众,不可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更是不可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人文关怀。
仁和爱也是紧密联系。儒家的“仁爱”学说比较成熟,“仁爱”的核心价值是 “人性之善”、“亲亲之爱”。既然是“亲亲”之爱,子女就得爱父母,父母也得爱子女。以此类比推己及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世界肯定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世界。
不管是“人性之善”、“亲亲之爱”,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爱,嘴说起来都很容易,可是实实在在的做,就不是嘴说的一样容易,也是非常艰难。就是非常艰难,更是需要人们去做。人们实实在在去做,也是能够做到。


人最靠得住的思想基础,就是“亲亲之爱”,比较行得通的方法,也是“恻隐之心”。这样的两个环节也是一环扣了一环。人如果能把这两个环节做好,就能靠得住,行得通,
“仁爱之心”也能落到实处,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和“空头支票”。现在人们经常说“恻隐之心”。什么是“恻隐之心”?还是同情怜悯之心。举一个例子说说吧,如果一个人看到了有人衣衫褴褛、眼神饥饿黯然,马上就会生出怜悯之心,不知不觉地就会伸出援手,这种情形就是恻隐之心。再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人看到李商隐诗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情形,看到了李清照诗句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情形,记忆就会不知不觉地留下满地的残破,心里也会戚戚然地若有所失。这种戚戚然的若有所失,就是属于“恻隐之心”。

对一个人来说,恻隐之心很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心里就会麻木冷漠,就会没有情感,更是没有温暖。
差不多的人都是熟悉“仁慈”这个名词,仁慈和仁爱的意思非常接近,就是怀抱仁义对待别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伤害别人,能够和人和睦相处。
一个人的仁慈不是脑子里固有的,来源高尚的道德。这种高尚道德,既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也是仁者内心世界的一个支点。哪怕是早期的 “仁慈”行为带了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也能在客观意义上,让人求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平衡。
仁慈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什么的仁慈之心?就是待人处世时宽容礼让,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能容别人之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不足和短处客观存在,谁都无法避免。不同的人不足和短处有多有少而已。既然谁都有短处和不足,为什么不能去容呢?仁慈之心体现一种坦荡胸怀。一个人心里坦荡了,心灵就会像一汪碧泉一样的清澈见底,没有什么污悔。一个人胸怀坦荡,就会全心全意地敞开胸怀,去容载万事万物。这样的胸怀坦荡是一个人素质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更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主要载体。这里也举一个例子,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是他“胸怀坦荡”能够容人,才会在帐下聚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精英。这些精英帮助他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如果没有这些精英,单凭他的那点才能,说什么都是建立不了西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