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林似霞123
花林似霞12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26
  • 关注人气:1,0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文化系列104——传统文化104

(2022-03-24 11:05:48)
标签:

教育

文化

 第四章   深度解读

 

 一、仁义礼智信

 

(一)概述

 1

 

 “仁义礼智信”基本是儒家的“五常”学说。千百年来,这种学说贯穿在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了我国价值体系中的一种核心东西。

具体的说,“仁义礼智信”这个相对完整的学说,也是几个人的智慧结晶吧?就是孔子、孟子、董仲舒这三个人。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孟子延伸成了“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成了“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的先哲分别对“仁、义、礼、智、信”内涵作了具体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把这些合在一起,称为“五常”。从此,“五常” 与“三纲”紧密结合,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了我国古代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在这个基本道德准则里,确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掺杂里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融合里面。这些积极意义的东西属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可一概否认。也就是说,对于这种传统内容,我们不能不加辨别地一概否认,也是不能不加辨别地一概吸收。

“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有着高度的概括性,而且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很多优良道德传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就是在当今的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利用。

 “仁义礼智信”的序列里,处于纽带地位的是“仁”。

为什么这样说?如果在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这个纽带,不可能建立完善的人和人的正常人际关系。古代统治者一直提的“仁政”。如果离开了“仁”字,“仁政”也是无从谈起。“仁”对政府来说,基本的含义是以人为本。能够尊重人、关心人,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

“仁”的另一层含义是加强个人修养,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能够约束自身,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礼仪,人们就会说这个人有了仁德,就会对这个人高看一眼,打心里比较尊重。“仁”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爱人。比如扶持困难群体、参与志愿者行动之类,都是属于“仁”的行为,也是人们奉献爱心的具体表现。

“义”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基本含义是公平正义。政府作为社会的一种引导力量,应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能够在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义”对个人来说,除了把公平正义作为追求人生的一种基本价值,也是包括了忠、孝等方面内容。忠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忠诚。孝是孝顺亲人。

“礼”是一种外在表象的行为。就是说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才会和谐有序。这种内在精神对当代人来说,就是提倡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这种内在精神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教化。

“智”的含义就是对知识的尊重。需要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现代社会“智”的含义主要是创新。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是重中之重。

四、文化系列104——传统文化104

四、文化系列104——传统文化104

四、文化系列104——传统文化104

“信”不管对公民还是对社会,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要有信仰。具体到今天说,信仰就是坚持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层含义就是诚信。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一定是个诚信的社会。诚信的社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才能形成诚信的社会。对人们的诚信教育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让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德。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大致明白了,仁是每一个人得有一颗仁爱之心;义是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适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智是需要去用智慧明辨是非;信是言而守信、诚实不欺。根据这个意思,可以对“仁义礼智信”去做这种解释:大忠大爱就是仁,大孝大勇就是义,修齐治平就是礼,大恩大恕就是智,公平合理就是信。另外还可去做这种解释:天下一统就是仁;民族兴亡就是义;自强不息就是礼;福亏自赢就是智;以义取利就是信。前些年,我国的一些革命者对“仁义礼智信”这样理解:世界大同就是仁;祖国山河就是义;家国天下就是礼;刚柔相济就是智;一诺千金就是信。“仁义礼智信”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会让人感悟和振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