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2022-03-16 09:09:49)
标签:

教育

文化

第三章  传统警句

 

 3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是老子提出,出自《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大音”指的音乐本身、音乐本源;“大象”指的形象本身、形象本源。“象”的本原意义就是“道”或“道理”。“希声”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的人们听不到声音;“无形”不是没有形状,而是指“视之不足见”。老子的美学观认为,艺术的真正意蕴,不能被试听的感官直接把握,它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有形的艺术语言能够表达出来,而是需要审美接受主体,以心境进行感受。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语言层,不在形象层,而是在超脱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蕴层。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提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这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越好的音乐越是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是飘渺宏远。比喻越大的成就越是穿透悠远,越大的气度越能包容万物。

人的听觉有范围,超出范围的声音听不到,小于范围的听不到,大于范围的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能够用人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这种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古今学者对“大音希声”的解释缤纷多彩,大致有着这样六种。一种认为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种认为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种认为“希声”就是“无声”,是在蕴酝“大音”;四种认为“大音希声”乃是天乐,不能用耳朵去听,只能感悟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五种认为“大音”是合道之音,主要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六种认为没有声音才是最强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老子》在这里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最白的东西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五种现象都是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具体到音乐来说,《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音乐。无为的自然音乐是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也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动听,这种有声之乐的美也是世俗的、暂时的。

 对于“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二是《老子》以“大音”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排斥有声之乐,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三是“大音希声”提出追求自然思想,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由此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就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该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一旦到了能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需要有一个负载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大象无形”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是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才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一种艺术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状态,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和喜极而泣、乐极生悲、静中见动一个道理。真正有韵味的艺术,不是依靠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其他反衬手段或是“空白”表现情境。这样的表现手法更能凸显出艺术的真实与神秘。比如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一般都是不设逼真布景,也是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天地;我国的书法讲究布白,认为字是由点画构成,点画的空白处同样是字的组成部分, “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没有笔墨的地方也能成为妙境;再如白居易听罢《琵琶曲》后的评价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出艺术情感升华到一定极致,语言也是很难把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大音”、“大象”这类接近心灵本源的东西,就是客观存在,却是无贴切的表达,需要以审美心境进行观照。艺术家面对大音、大象时,如果想去极致地表达出来,最好的表现方法不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探索、矫揉造作的捏造,而是面极致情感的欲望迸发,“无为才是真正的“有为”。艺术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艺术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不必在形式上追求和生活一致,艺术的意蕴恰恰在追求“神似”上加以体现。

  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大音非无声,大象非无形,只是外显的声、形不足表达的意蕴,才能在艺术创作当中化成希声和无形,留下的空白需要,在艺术接受阶段通过思索填充创造,就是“空白”艺术引人入胜妙处所在。强调事物辩证发展,体现的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