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77——传统文化77

标签:
教育文化 |
第三章
“大音”指的音乐本身、音乐本源;“大象”指的形象本身、形象本源。“象”的本原意义就是“道”或“道理”。“希声”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的人们听不到声音;“无形”不是没有形状,而是指“视之不足见”。老子的美学观认为,艺术的真正意蕴,不能被试听的感官直接把握,它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有形的艺术语言能够表达出来,而是需要审美接受主体,以心境进行感受。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语言层,不在形象层,而是在超脱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之外的意蕴层。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提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这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越好的音乐越是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是飘渺宏远。比喻越大的成就越是穿透悠远,越大的气度越能包容万物。
人的听觉有范围,超出范围的声音听不到,小于范围的听不到,大于范围的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能够用人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这种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古今学者对“大音希声”的解释缤纷多彩,大致有着这样六种。一种认为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种认为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种认为“希声”就是“无声”,是在蕴酝“大音”;四种认为“大音希声”乃是天乐,不能用耳朵去听,只能感悟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五种认为“大音”是合道之音,主要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六种认为没有声音才是最强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老子》在这里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最白的东西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五种现象都是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具体到音乐来说,《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音乐。无为的自然音乐是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也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动听,这种有声之乐的美也是世俗的、暂时的。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该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一旦到了能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需要有一个负载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大音非无声,大象非无形,只是外显的声、形不足表达的意蕴,才能在艺术创作当中化成希声和无形,留下的空白需要,在艺术接受阶段通过思索填充创造,就是“空白”艺术引人入胜妙处所在。强调事物辩证发展,体现的也是朴素唯物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