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2016-11-21 22:07:33)
标签:

365

分类: 课题研究—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紫阳小学  王娟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学习古诗词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基本可以把握诗意。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

2.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

1.板书课题。

2.读诗题,释题意,知诗人。

抽生读诗题,相机出示:“泊”的读音。

释诗题,知诗人。

释诗题,板画“瓜洲”。

知诗人。

学生就诗题质疑。

预设:诗人会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他为什么要把船停靠在瓜洲呢?他是一人,还是有人陪同?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筛疑明标

   根据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老师整理归纳如下:

 问题归纳:诗人会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读通读懂古诗,为探疑准备

   1.读诗,读准字音

   1.出示阅读要求: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情况。

重点提示易错的字音。预设:间、数、重、还

抽生朗读,学生互评。

2.再读,明诗意

介绍诗中的几个地点名词,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

相机画示意图。

检查古诗的理解情况。相机解决问题:诗人会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用诗中的字词来回答。 

 预设:看到“一水、数重山、明月”。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会想到什么呢?试着用诗中的字词来回答。

“江南岸”“何时还”。(板书) 

师小结:站在瓜洲——望京口——想钟山——触景生情 

  同桌根据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有关的资料交流对诗意的理解。(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抽生说诗意。

四、感悟诗情,探究疑问

1.出示探究的问题: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2.默读古诗,试着从古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抓住地点名词,思考:诗人的家乡在哪儿?远吗?如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观点。

介绍资料:这首诗作于1075年,为王安石第二次进京拜相途经瓜洲所做,而王安石在童年时曾随父王益定居钟山 (今江苏南京),从此钟山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作这首诗的主要写对钟山的依恋,所以并没有提及临川。

讨论“远”和“近”,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哪儿看出远?(一水间、数重山)

从哪儿看出近?(一水间、只)仅凭着两条腿和一叶扁舟就要渡过滚滚的长江和座座大山,如此遥远的距离,可诗人却说“只隔数重山”。这是为何?(家乡在他心里,心心念着自己的家乡。)

指导朗读一、二行。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_____故乡,嘴里念的是______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展开联想回答)诗人发出怎样的感叹?生汇报学习第三、四行。

想象江南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体会“绿”字的精妙。春天来临时,长江南岸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见诗人用词之精妙。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春天来了,春风难道仅仅吹绿了“长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体会“又”字的含义。

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又”字,道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诗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生读王安石之《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诗人如果此时回到家乡,会干什么呢?如此心念家乡,为何不回去呢?(资料介绍:王安石曾于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遭到大官僚的反对。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 8个月后,又重新被启用,这一年王安石已经55岁,年过半百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时他早已对政治心灰意冷,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诗人有家不能回,心中的惆怅、苦闷可见一斑。)

感情朗读。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你要读出王安石内心的什么?(苦闷、无奈)  

  3.背诵全诗。

  抽背古诗、齐背古诗。

五、拓展

古代以明月寄托思念之情,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诗句?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       泊船瓜洲

    远?一水间、数重山

    近?一水、只

           思乡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