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坡之快乐及其快乐之源
高二(13)班 林 敏
星级:★★★★★
中国文人,我尤爱苏轼。深有同感的便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文中说:“苏东坡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读苏轼的作品,我可以越过这间隔的近千年的时光,看见那个时代里独属于他的悠然自得,豁达广阔;可以体会他于千万苦难中仍亘古不变的光辉温暖、亲切宽和。古有四大乐事之说,而苏轼则认为,人生赏心乐事何止四件,足有十六件之多:从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到晨兴半炷茗香,客至汲泉烹茶。在苏轼眼里,岁月悠悠所应享受的快乐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的确有着独属于他的快乐,独属于他的一份天地。看他的文章,仿佛面临天下万难亦无所畏惧,仿佛谈笑间,他自有一个天下。那份苏轼的天地里,有着他怎样的快乐呢?这份快乐又源自于哪里呢?又表现了东坡先生怎样的特质呢?请看下文!
一、乐于为民——仁爱,正直,亲民
苏轼一生宦游,坎坷悲苦,宦游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繁华京都,到偏远蛮荒,穷极天涯海角,重山万水。但最值得人称道的便是,他在就任地方官员的时候,不管是繁华昌盛之地,还是较为落后贫困之所,他均政绩卓越,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与敬仰。对于自己治下的人民,苏轼始终抱着一颗仁爱亲民之心,怀着一腔治国为民的热情,真真正正地从为民之举中收获快乐,真正地真心所付,故民心所向。
宋朝官制繁琐,官员的任命与调任之间有着种种限制和考虑。按规定,地方官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一把手市长知州,二把手副市长通判,知州和通判满三年一定要调动,以避免某个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过长而形成个人独大的势力,从而滋生腐败或者威胁中央集权。而因为这样的制度的原因,苏轼总是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之间不停的调动,就任不同地区的地方长官。
纵览苏轼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八方太守,踏遍华夏半数河山,历尽平生半身风雨。所为何事?为民请命,尽展平生所学,不坠青云之志。他享受着为民之乐,真心为民,真心所付,固广为人民所爱戴与敬仰,从而建立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举个例子吧。
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迁徐州太守。
上任两个月,碰上八月大洪水。上游的澶州黄河决口,徐州城南清河水一夜暴涨。水势汹涌不可阻遏。据《宋史·苏轼传》记载:“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苏轼于《九日黄楼作中》也描述道:“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由此可见当时徐州城洪灾情况当真危机至极。而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一时城外水位高达2丈8尺,“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一时之间,城内人心惶惶,百姓心中都极度不安定和恐惧。苏轼言:“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他命下属安抚民心,并劝阻市民不令出城,以免动乱人心。并在自己亲身力劝之下,说服当时徐州禁军首领崔进加入抗洪护徐的行列中。徐州城全城全心抗洪,而苏轼身为一州知州,过家门而不入,“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在最危险的前线抗战到了最后。在苏轼的安排下,下属官员有条不紊地转移受难民众,救援被水围困之民,将受灾人数降至最低;而在治水方面,采用“堵泄”之法。令三千禁军上城加高城墙,然后从城南戏马台到南门筑一长堤挡水,以阻挡来势汹涌的洪水,最终筑成长堤,全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两丈,此之谓“堵”;其次,他命城内石匠齐心,凿开清泠口,大水从清泠口注入古黄河,围困徐州的大水便往古黄河里泻泄,此所谓“泄”。一时徐州之危尽解。全城欢呼,高喊苏轼的名字。
苏轼终不负幼年之志,展平生所学,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士大夫至此,当无悔矣。
但苏轼不止做了这些。《奖谕敕记》中苏轼有言:“臣某以谓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而徐州最处汴泗下流,上下二百余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难落,不与他郡等。”黄河决堤的规律多为五六十年一决,苏轼在这次徐州洪灾中吸取教训,于洪灾后第二年修固堤坝,并与城内地势最低的东门修黄楼,取五行中土能克水的意思。他在徐州的任期最多便是三年,而修固堤坝等举,保的是五六十年后徐州城的浩劫。他是真心为了徐州城长久的安宁,为保其不再受洪灾侵扰,尽心尽力,真心相付,为国为民之心,昭然若揭。
这样的事情不单单只发生在徐州。
杭州西湖,湖上苏堤,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这是苏轼在杭州就任太守时为后世近千年的我们留下来的珍宝;治颍州西湖,奏请改革仓法,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贬谪惠州,蛮荒之地,瘴毒满野,体弱多病,他打凿东坡井,捐资修建铁索桥;远至天涯海角,生活拮据艰苦,老态龙钟,仍开堂传学,开化世民。
这样为国为民的苏轼,是快乐的,亦是善良和满足的。但一个人的快乐不会没有根源,一个人的善良除却先天因素,亦需要后天塑造,苏轼亦然。而我认为,苏轼这般仁爱亲民,正直爱民之心,这些特质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苏母程氏。
四川眉山,成就三苏之地,自古天府之国。四川,自古因地形封闭,蜀道难行,故鲜少受外界战乱争斗之苦。巴山蜀水多奇观,自古文人多入川。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这里有着鲜明独特的巴蜀文化,继而孕育了许多如苏轼这般有着独一无二个性的文化巨匠。在眉山的风雨楼台,暮鼓晨钟之间,年幼的苏轼首先接受着来自母亲的教导。苏母程氏,出身于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在当地算的上是权势显赫的豪门望族。但拥有这般家庭出身的程氏,却自幼不喜奢华,不羡富贵,整日与诗书文章、笔墨琴棋为友。程氏十八岁嫁给苏洵,在苏家朴实勤劳,全然没有富家女子的娇奢习气,侍候公婆、照料家务,样样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而在教育儿女方面,程氏更是与众不同,用心良苦。
苏母生育了六个儿女,但因长子和三个女儿均不幸夭殇,独留下苏轼,苏辙。所以苏母对于苏轼兄弟算的上是万般疼爱,但同时也要求严格,绝不松懈,不给孩子们以任何娇惯。
程氏认为,人性应以善为本。要善,须得有一份慈爱、仁爱之心。而孩子的爱心,从启蒙时就要加以培养。只有从小敬爱长辈、爱护兄弟、热爱家庭,关爱伙伴,长大才会心怀爱国爱民之心,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程氏认为,这般仁爱之心,不仅对于人,而且也应及于物,及于大自然。因此,她订下严格的规矩,不许伤害有益的花草与虫鸟,违者,数日不许入园游玩。这一规定,使得苏家的庭园,成为这一带小鸟、蝴蝶们最安全、最热闹的栖息嬉戏场所。每天,花园里彩蠂飞舞,莺啭燕唱,分外迷人。美的心灵,从人之初始,源于心,及于物,后广及于人。程氏自孩子们稍识人事起,即把仁爱的种子播入孩子们的心田,之后苏轼的一生里,都在贯彻母亲幼年关于善与爱的教导,将种子灌溉成材,将点滴的善意累积成海。这种来自母亲的爱与教导,使得仁爱之道逐渐成为苏轼支撑事业与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座右铭,也是苏轼乐于为民的根源所在。
谈苏母育子之道,不可避“万棵松”。世人皆知,苏轼为官喜兴水利,杭州西湖苏堤,惠州铁索桥等工程都可证明,同时,他本人还爱好植树,造林植树之事在他的一生仕途中比比皆是。不得不说,这些事情都是苏轼乐于为民,和善亲民的突出表现。却不知,这一切都来源于苏母程氏的一番影响。
从苏轼兄弟六岁起,程氏就把两人送去书塾。与别的孩子不同,放学回来后,一温习完功课,程氏就要苏轼兄弟扛上锄头,带上树苗,去祖茔植松。荒芜的山岭,伴随他们的身影,一点点染绿。十几年寒暑,不见了黄土坡,郁郁葱葱的树林遮天蔽日,而树下的孩童也日渐成人成才。从第一次植树到为官离家,植松,一直是苏轼兄弟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有空,程氏就会和孩子们一起植松、培土和浇水,还会在植种之余为自己的孩子讲述一些励志动人的故事。日渐葱郁的松林里,孩童不间断的嬉笑声,慈母教导儿女的话语声不绝于耳。青松遍野,岁月无声,在母亲的这些劳动和循循善诱中,苏轼便养成了植松造林的习惯。
而这样的习惯及于人,便演变成苏轼为官时常动工水利、植树造林的习性。离开家后,苏轼兄弟无论走到哪里,都与普通百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官做多大,每到一处,都挖土开渠、植树造林,改造环境。苏轼一生几遭贬抑,四处流落,但所到之处,荒山变绿野,废土成良田,远近几十里,都知道这里有一位“种松大王”,他创造的“东坡居士种松法”,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学。他任杭州太守,西子湖成了万紫千红、浓荫遮盖、湖水碧绿的胜地。他谪居黄州,自己种稻莳、栽桑、养鱼,维系全家的生活。劳动中,他吟名句,写名篇,豪放不羁,安然从容。缅怀故土时,曾写“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棵”的诗句。我想,诗句中除了饱含着他对眉山,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外,还有着他对母亲谆谆教导的充分贯彻,对幼年时美好时光的深切追忆。
苏母在孩子们心田种下了苗,孩子们在山野种下了树,心中的苗与山野的树都已茁壮成长,向人们诉说着这一平凡而深刻的真理。之后的为官生涯里,他修颍州杭州西湖,打造铁索桥东坡井,修广州自来水管道,与治下之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与百姓同吃共饮,毫无芥蒂和隔阂,尽自己所能为百姓,亲民亲善,随性自然。
除了仁爱亲民,苏母还教导苏轼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幼年时,苏母教导苏轼读《范滂传》,她自己亦为古人这般忠贞正直之举而感慨不已。苏轼虽很小,但天资聪颖,早通事理,他试探性地问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对于一个母亲,这无疑是个很痛苦的抉择。而程氏是这么回答年幼的苏轼的:“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话语斩钉截铁,语重心长。而年幼的苏轼虽然不明白,但他记住了。所以当王安石变法,皇帝与政府官员只看见了不断增长的国库数目时,他的眼睛里却看见了这场变法的种种弊端,他虽支持改革,却无畏的开口反对变法之不合理之处,为那些底层的百姓呐喊,为他们发出声音,最终被贬黄州,穷困潦倒。但历史和我们都记住了苏轼正直不移,刚正为民的背影,听见了他为民呐喊的声音。
苏轼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苏轼坎坷不平的一生宦游:“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他游遍了万水千山,踏尽人生岁月寒凉。可是,不管是身居帝师与翰林学士高位的苏轼,还是在雪堂前艰苦躬耕的苏东坡,亦或是在海角之涯开堂讲学的苏轼,都是那个在四川眉山与子由一起苦读,愿为正义直言,做现世范滂的苏轼,都是那个亲民,有着仁爱之心,懂得人民的风俗和道德来之不易的苏轼。终其一生,贬谪三地,八方太守,十二次外任,均尽心尽力为民请命,饱尝为民之乐。
二、乐于生活——热情,安然,从容
我相信,苏轼总与常人不同,比常人快乐的原因,便是他总能“看见生活”。
生活不大,一个人穷极一生所能交之人,所过之地均有限;生活也不小,有的人只能在柴米油盐中默默度日,而有的人却能如苏轼,看见纵向千年,横向万里,总体的把握自己的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生活,不论得意抑或是失意,舒适或是艰苦,一如既往,安然如初。具体谈到苏轼的生活,我们很容易就被他对生活的从容安然所吸引。无论是身居高位,帝王之师,还是贬谪之徒,生活悲苦,他也绝望,也彷徨,也曾一度不知该如何继续前行,但他从不放弃微弱的希望,从不妄自菲薄,放弃追寻。苦难一直都伴随着苏轼的后半生,但他也总是浅笑着与苦难一起并肩前行,他“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感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匆匆,岁月如歌,他安然从容如初,便是他总能看见生活,总能饱尝生活之乐趣。
诚如上文所说,生活是很大,也很小的。从苏轼平凡生活的一些小的爱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安然度日、澄明清澈的苏轼在生活中是如何的快乐,对生活又是如何的饱含着热情,贯彻着从容与安然的随性,而这从他爱茶之事可见一斑。
东坡爱茶,天下皆知。“晨兴半炷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便是他认为人生在世的十六大乐事之二。苏轼对于茶的喜爱,贯彻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在内朝京都为高官时,还是被贬黄州岭南等偏远贫困之所,他都无法割舍对于茶的喜爱。时任翰林学士之时,曾得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珍惜备至,仅与门下四学士等几人共享;宦游每至一处,他都会尝试着品尝当地的茶叶,并自己动手亲自采摘煎焙;无论身处何等境遇,早起晚间,饮茶,是他不变的生活习性。
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当属苏子“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以佳人喻佳茗,烹茶品茗即为邂逅佳人,个中爱茶之意跃然纸上,楚楚灵动。难怪杭州一茶馆,取东坡名喻为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谓为妙绝。苏子自己亦坦言:“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欲飘仙,头轻快如沐。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他深深地体味到茶使人清爽舒适、沉淀心境的独特功效,大方承认自己是个地道的“茶癖”。
东坡贬谪黄州期间,他的经济来源被掐断,生活困顿。老友马正卿替他向官府申请来黄州的一块荒地,东坡带领家人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解“因匮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中,他畅谈自己种茶的本领,隐然有骄傲与自豪的意味:“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标题所言桃花茶树乃苏轼出游大冶时,桃花尖下的桃花寺大长老所赠,迁回东坡精心栽培后,“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呵叱,筐莒未敢睨。”冒出了根根紫绿色茶尖,令苏子喜不自禁。最后还写道:“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以此感谢和铭记大长老赠茶之情,乞茶之情和茗饮之念,拳拳可见。
试问,如果你饱受生活碾轧,遭人迫害,遇人不淑之时,在你心灰意冷,痛彻心扉之际,你会继续做瑜伽,打游戏,亦或为自己化一个精致动人的妆容吗?相信你大概没有那样的闲情雅致。但苏轼不同。在躬耕解决自家人生活温饱的同时,在自己郁郁不得志,饱受奸诈小人陷害,对世事几近丧失信心的同时,他却没有放弃,却还保留着自己爱茶的习性。如这般在艰难黑暗的生活里看见生机,看见乐趣,看见那如茶的淡雅从容,实属不易。爱茶之人比比皆是,但懂得爱生活,看见生活之美的人却凤毛麟角。
举个同样的例子,地点是近千年后的英国。二战期间,英国几近沦陷之时,大街小巷全都溢满了硝烟和血腥的气息,但英国人却没有想象中的狼狈不堪。他们照旧打领带,穿西装,擦皮鞋,穿戴整齐;他们照旧会在每一个新的清晨,在自家的餐桌上摆上一朵初绽的花朵;他们经历着战争,但他们仍然在生活,在坚守着自己的家庭和日常。这不是愚蠢,也并非淡漠,只是他们懂得如此从容安然的生活在那样黑暗和无助的日子里是多么重要,多么可贵!那是他们在那些战争的日日夜夜里唯一可以做的,唯一可以聊以慰藉的:不抛弃,不放弃,不怨恨每一个明天。而苏轼则在近千年前便达到了这样的思想境界:经历着生死和困苦,但他仍然在生活,在爱着生活,爱着每一个明天。而他这“生与忧患”相处得如此圆融和通达,处理得如此谐和和圆润,给我们生活在今天这忙忙碌碌的世界的人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启示?
东坡虽为人间绝版,但他这般从容安然、热爱生活的特质却不会是空穴来风,更不可能是天生而为之。林语堂先生曾言:“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话一点也不假。苏轼的这次特质虽有他自幼乐观开朗的先天因素所在,但后天塑造才是重点。而我认为,造就他这般独一无二的特质,使得苏轼成为一个乐于生活之人的原因,便是他的三处贬谪。
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北归途中的江苏常州。再此之前途径金山寺,作《自题金山寺画像》,诗中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有悲苦自嘲之意,但也可见苏轼自己也深感此三处贬谪经历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作用。黄州惠州儋州三处中,苏轼在黄州待的时间最长,长达四年零两个月。被贬时,苏轼时年四十五岁,已至中年;而一个安然从容、旷古烁今的苏东坡,却才刚刚开始。
初到黄州,苏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从容安然,豁达乐观。
仅苏轼与其子苏迈两人时,定惠院中仍可艰难度日。但当家眷陆续来到这里,苏轼才发现自己面临的不仅是黄州恶劣的环境,自己全家老小的饮食起居问题才更是严峻。生活穷困渐渐显露出来,快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苏轼一家虽然痛自节俭,仍有难以为继之虞。陷入这样的困窘之地,连累一家老小在此地与自己共受贬谪之苦,于苏轼这样的骄傲自信之人,其实也是痛苦万分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要解决全家人的饮食起居问题。自己仍身为戴罪之身,仍然没有摆脱政敌诽谤,一举一动依然受各方管制,所以不能指望当地政府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幸得有赖于一位对他不离不弃的朋友马正卿,这种困境得到了解决。马到黄州府请得城东数十亩故营地,自此苏轼在黄州贬所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建雪堂,勤躬耕,精打细算,开荒稼樯,维持自己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宋代才子文人,受重文抑武政策及当时的国家风气影响,大都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行文作画尚且无碍,稼犁躬耕便有点强人所难了。苏轼虽受母亲影响,自幼勤植松运动等,但是身体素质也只是好一些,这样的体力活还是有些困难的,更何况居于东坡时他时年已四十五岁,年岁上也不小了,身体各方面也大不如年轻时候。所以苏轼东坡之上的躬耕之旅,虽饱受后人赞扬,但对于苏轼而言,确是确确实实的流汗劳作,不是说说而已的。
世人常道,饮茶,读书,书法,作画等娴雅之举有修身养性之效,而在我看来,对于东坡而言,流汗劳作,艰苦躬耕亦有此功效。在东坡的辛苦劳作中,苏轼的心态放平了,不再惴惴不安,悲伤自嘲。他自题“东坡雪堂”,与山间的樵夫野老为侣,与自在山水为伴,贴近最本真的生活,看见最淳朴的幸福。诗句间也从“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的不安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轻快,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的自嘲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在最接近本真的躬耕中,这位年少成名,多少有些年少轻狂的翩翩才子开始了一番沉淀喝反省。如一介农夫或平民一样,为生活精打细算,操心着生活琐碎,这些在平日一些士大夫们看来,多有些悲苦凄凉之嫌,但当你真真正正地在这场名为生活的试炼场上徒步前行,受尽各种生活的考验碾轧时,压力与机遇亦是并存的:它带给你苦难和拮据,却也还于你从容和澄澈,让你看见自己。看见本质,保持本心。
五十九岁时,苏轼再次流放被贬至广东惠州。岭南多未开化,瘴毒满野,恶名远扬。但这里的美景却也丝毫不打折扣,自然雕琢而独具一格的风光堪称一绝,这便便宜了苏轼。随着年岁的增长,苏轼的心性多转为温和宽厚的方面居多,在黄州练就的从容之姿举手投足皆可以见。虽然他仍旧对现实有着不满,对朝政如此待他有着不忿,但他面临生活艰险或许已无所畏惧。这个时期的他,学会了面对生活除了从容之外的另一样东西——安然。
一个人无所畏惧前路,纵横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只能说明他坚韧,从容不迫,但并不能说明他安然。余秋雨对成熟的定义用在定义安然上我认为其实也无碍:“它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诚然,身在惠州的苏轼学会了。
挑一件最经典的事来举例子吧。
苏轼名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这篇读来兴味盎然的短文,记录了苏轼在惠州出游中的一次。学者刘黎平认为这篇小品中表达了苏轼顿悟活在当下的思想状态。我本人对于刘老师的这个观点表示深有同感。“累了就歇脚,人生何处不休闲?”——这便是苏轼在松涛风林中的所感所悟。苏轼在前往高处的松风亭时因体力不支而意欲歇息,但上至半途,距离亭子还有段路程,自己年老又恐无法支持,故陷入两难。这里的苏轼便被困在了一个思维局限中:为什么一定要到了松风亭才能休息呢?很多人其实一辈子都困在与此类似的思维格局中,兜兜转转,一辈子徒劳无功,毫无趣味可言。生活必须有一个目标,有一个选择,但是生活并不强迫你不许停留休息。人若目标明确,前路清明,那么必要的休息和停留便更有利于后面的长途跋涉。人终有一死,将死之时你的人生目标是否达到尚且不论,但你的一生若一直在前行,一直在咬牙坚持,那么这条长达数十年的生活之路,你到底错过了多少?有时候,走马观花并非心不在焉,只是跋涉长途中的一次必要的驻足停留而已,懂得停留的意义,你才有前行的价值。
当然,《记游松风亭》不只是告诉了我们活在当下和停留的价值而已,我本人还认为,这篇短文其实也是苏轼安然于现状的一个有利表现。苏轼曾为帝王师、翰林士,文赋书画,无人能出其左右,虽黄州的四年磨平了他的棱角,让他懂得了从容的道理,但是他对于生活现状还是有着愤愤不平的情绪在的。而在惠州作的此篇,却可以看出,他开始懂得了庙堂险恶,生活不易,也懂得了自己这般田地虽艰苦难捱,但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处休闲?这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便是苏轼所求的安然自若和宠辱不惊。
生活其实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我们必须在庸庸碌碌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选择和乐趣。必须思考怎样活?为何而活?并且活得怎样?在苏轼的生活里,我们看到了他的选择:痛苦堕落与从容坦然之间,他选了后者;快乐豁达与自怜自哀,他选了前者。他看见了生存背后生活的真意,懂得生活的乐趣:晨兴半炷茗香,午间躬耕雪堂,沏茶嗅酒,翠竹桂香,会旧友,聚贤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此安然,此生足矣。
三、尾声
苏子动如脱兔,上可动工水利,下可开荒稼樯;苏子亦可静若处子,烹茶茗香,松风记游。这般快乐的苏轼有着许许多多的客观因素,但若不是东坡一直怀着一颗乐观积极的心灵处世,这一切还尚无定论。但不管怎么说,苏轼已逝去千年,千年后的今天,可有这般纯粹旷达之人?我相信还有的,只要如此般无畏,此般乐观,此般纯粹,我们还会有的。只是苏轼苏东坡却已无缘再见了,不知更几百年,方再有如此人物……
真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资料来源:
1.吴泓工作室
2.苏轼文选集,苏轼《记游松风亭》
3.东坡志林
4.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5.刘黎平《苏轼被贬广东后感悟快乐在当下》
6.《宋史·苏轼传》
7.百度百科,等等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