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

分类: 教案设计 |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
师:诗题怎么理解?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 “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说教材
《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三、内容确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五、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诵读《泊船瓜洲》中引出“思乡诗”这一学习主题,而后导入张籍写的《秋思》,理解诗题,朗读诗题。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干净简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两个各环节:一是检查并指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二是检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把握。把准学生学习的基点,为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情做好前期预测和相应的铺垫。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诗歌中的“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在诵读、联想、表达中想象秋风背后的意象,走进萧瑟的特定意境,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抒情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这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理念。整堂课立足学生“学”的基点,站在学生“学”的层面来考虑、组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教学实效。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学”为依据
诗歌教学教什么?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和经验,如他们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运用工具书读通读顺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等等。于是在教学中,我把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读通读顺诗歌、大体感知诗意等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解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解决。课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效,老师只在学生可能有所迷茫、有所忽视的关键点,如怎样依据字意确定“重”“行”“发”等多音字的读音,如何读出诗歌的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度点拨,而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体悟“见秋风”之萧瑟,想象“意万重”之内涵,品味“又开封”之意象等学生可能难以切己体察、感同身受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取舍有轻有重,切实给足学生诵读诗歌、走进意境、感悟诗情的时间,有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自然也就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学”为主线
这堂课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激发“学”趣—检查自学,了解“学”情—读悟诗歌,提升“学”力—积累延伸,拓展“学”路。以上教学环节安排,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学”的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阅读、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交流,在一个又一个目标达成中完成全程阅读,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样安排教学环节,学生阅读古诗的过程、生成问题的过程、解决疑难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等都是看得见的。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学”为中心
一是化诗为画进意境。抓住“见秋风”,引导学生质疑:秋风何以见得?而后借助情境画面渲染,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所描述的特定情境,感受诗人只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凄凉、孤独、寂寞,读懂诗人思乡的起因,为理解诗人写信思绪奠定情感基调。
二是读写结合品内涵。《秋思》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万重”内涵的品悟。怎么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让学生都来当回张籍,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表达中揣摩诗人心理,体会诗人思绪万千的情感,体味“欲作家书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感悟诗人捎信时的表现做了铺垫。
三是补充资料促感悟。意万重,说不尽;说不尽,又开封。在诗人心里,思乡思亲情感就寄托在那封了又开,开了又封的家书中。诗人为何一次次开封?教学中,选编的张籍创作诗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资料中了解、感知张籍的身世,并辅之以采访对话,体会在外漂泊近十年的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模拟采访,学生必定会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体会到家书背后蕴含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