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思》教学设计

(2018-12-27 07:04:38)
分类: 教案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淳化县润镇中心小学    陈 莹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    (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   (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    (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   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  (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   (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    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

4、品读 “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     (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张籍       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说课稿

        淳化县润镇中心小学   陈 莹

 

一、说教材

《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三)情境教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诵读《泊船瓜洲》中引出“思乡诗”这一学习主题,而后导入张籍写的《秋思》,理解诗题,朗读诗题。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干净简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两个各环节:一是检查并指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二是检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把握。把准学生学习的基点,为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情做好前期预测和相应的铺垫。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诗歌中的“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在诵读、联想、表达中想象秋风背后的意象,走进萧瑟的特定意境,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抒情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后反思

            淳化县润镇中心小学     

 

这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以“学”为基点的语文教学理念。整堂课立足学生“学”的基点,站在学生“学”的层面来考虑、组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古诗教学实效。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学”为依据

诗歌教学教什么?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和经验,如他们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运用工具书读通读顺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等等。于是在教学中,我把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读通读顺诗歌、大体感知诗意等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解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解决。课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效,老师只在学生可能有所迷茫、有所忽视的关键点,如怎样依据字意确定“重”“行”“发”等多音字的读音,如何读出诗歌的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度点拨,而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体悟“见秋风”之萧瑟,想象“意万重”之内涵,品味“又开封”之意象等学生可能难以切己体察、感同身受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取舍有轻有重,切实给足学生诵读诗歌、走进意境、感悟诗情的时间,有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自然也就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学”为主线

这堂课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激发“学”趣—检查自学,了解“学”情—读悟诗歌,提升“学”力—积累延伸,拓展“学”路。以上教学环节安排,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线,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学”的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阅读、理解、体验、思考、感悟、交流,在一个又一个目标达成中完成全程阅读,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样安排教学环节,学生阅读古诗的过程、生成问题的过程、解决疑难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等都是看得见的。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学”为中心

一是化诗为画进意境。抓住“见秋风”,引导学生质疑:秋风何以见得?而后借助情境画面渲染,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所描述的特定情境,感受诗人只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凄凉、孤独、寂寞,读懂诗人思乡的起因,为理解诗人写信思绪奠定情感基调。

二是读写结合品内涵。《秋思》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万重”内涵的品悟。怎么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让学生都来当回张籍,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表达中揣摩诗人心理,体会诗人思绪万千的情感,体味“欲作家书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感悟诗人捎信时的表现做了铺垫。

三是补充资料促感悟。意万重,说不尽;说不尽,又开封。在诗人心里,思乡思亲情感就寄托在那封了又开,开了又封的家书中。诗人为何一次次开封?教学中,选编的张籍创作诗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资料中了解、感知张籍的身世,并辅之以采访对话,体会在外漂泊近十年的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模拟采访,学生必定会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体会到家书背后蕴含着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