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减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减一位数与减整十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实际问题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新问题面前进行操作摆小棒、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算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说出口算方法,比较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可以相减。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36-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38-4,29-6等算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但不限制学生的说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我总觉得学生都已经掌握了“退位减”的方法,课后才发现学生做的作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方法,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到十位上借10加个位上的数再减。但在算十位数时漏减借走10,还有些学生个位够减也到十位借10。今后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课题: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流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 17-8= 5+4= 8+4= 5+6= 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3。
⑴出示五角星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
还剩5个。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要认识新的数学朋友,所以整节课仅围绕这一个任务展开学习,同学们很充分的认识了小括号,并能够正确判断有小括号时该怎样计算。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
2.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难点:
会数方块图,并根据图形排列找出一定规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3= 40+9= 26+3= 33+5= 42+8= 24+9= 8+3+9=
15+5+7= 22+ (1+9)=
2.看图列式计算:
二、新知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5.小结:一个数学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通常也称为条件;要求我们解决的数学问题,通常称为问题。也就是说,一道数学问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构成的
6.拓展应用:课本第77页做一做。
师: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呢?
师:怎样解答呢?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答,解答完成后再进行检验。
小结: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计算要细心,解答完成后,要认真检验一下解答过程。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学反思:
其实如果没有算式,同学们并不难回答这类题,可一但要算式时,同学们就开始不知道怎样对了,他们往往会认为题里的数就要用上,可在这道题中却是错误的,所以,我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题中的已经条件进行分析,以求出问题的答案,本节课上以方法教学为主,同学们对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题:连减
教学目标:
1.能用连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减口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检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减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用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1.口算:
50-8= 49-6= 68-8= 27-9= 56-8= 85-6= 43-7= 28-9=
65-5-6= 85-4-7= 52-(18+2)=
2.看图列式计算:
师:谁能结合画面说说这道数学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小结:知道总数求部分数,通常使用减法来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买水果的画面。
2.分析问题。
师:咱们一起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好吗?
投影出示信息和问题。
师:谁来完整地说出这个数学问题?
3.探究解法:
师:请同桌的两人互相商量一下,该怎样解答?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师:写完的同学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分解决方法?写好以后,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让他们来评判你的解决方法。
4.交流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的做一做。
(1)出示画面,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自主解答。
(3)组织检验。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八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学生有难度,我没有认真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同学们对于这类题型虽知道答案,却多不知道该如何列式,我应该以同学们动手操作作为基础,展开学习,这样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的。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算式算法的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难点:
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整理
(一)整理复习口算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1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说明理由。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2.出示课本第81页第2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3.出示课本第81页第3题。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进行计算。
(二)整理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4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且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自己做再汇报。在学生汇报之后,师生共同总结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课本第83页第7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生汇报。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整理与复习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去回顾知识点,并以序号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梳理与复习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