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十八岁的时候,我遇到了一本书,中间看的断断续续的,有时内心烦躁就暂且放下,等内心平静了又想看了。就这样,我看到了二十一岁,整本书才算是看完了。近三年的时光呀!那时我还在读高三,等看完整个大学都过了一大半了。那本书的名字叫《追忆似水年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写的。记忆里这个作家仅有这本书传世,但仅凭这本书一举奠定了他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原先对这个作者不熟,因为这本书我牢牢的记住了这个人。
这本书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但和我看过的小说、传记都不太一样,虽然有人物和情景,而作者却在整本书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整个外部的环境。也许作者是借那些外部的自然情景追忆往昔的生活,也许作者是想以往昔的生活怀念逝去的时光。真正的美都是隔着一层帷幕的,也许只有记忆才能完整的保留这种美。作者以他手中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唯美的意境。当时第一次翻开书我就被那股唯美的意境所吸引,恨不能生活在作者所在的那片天地。这几年之后的今天,我顺着记忆回溯过去,我那童年和学生时代的记忆处处都沾满了这本书的痕迹。淡紫色的、粉红色的、玫瑰色的、橘黄色的云彩,也许我的记忆中从未有过这样的深刻的记忆,现在已经成了我过去记忆的一部分了。
因为时间过去的太久了,也可能是作者对于整个故事人物的笔墨偏少,我已经记不怎么清书里面的情节了。不过这并不是关键,这本书已经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那绝美的意境是我这辈子也难以忘记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经典的小说究竟有什么特点?上面我看的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典型的,但因为太久忘记了其中的细节。然而就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看了另一位法国作家的书,直至今日依旧对书中的情节记忆深刻。这本书是《悲惨世界》,作者是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的故事太过悲壮和宏达,但整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个人成为了苦役犯,经过了几十年的内心折磨,最终认识自己的过程。我对这本书的深刻印象一半来自于整个的故事恢宏的框架,另一半来自于故事的主角冉·阿让。冉·阿让是个苦命人,因为一片面包而成了苦役,此后种种意外让他被关了十九年,出来之后的他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歧视。然后故事一波三折,他改名换姓开始了新的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然后被当地人投票选取当上市长。但就在这风光的关头,他过去的身份被人认出来了。故事的最后是他躲避在一个地方,终于在临死前认识到内心的正义,也终于消除了养女女婿的误会,死在了养女的怀抱里。
这是雨果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也是世界文学上的经典,仅靠我三言两语无法表达整个故事精彩的万分之一。我之所以要写这些过程,只要是想表达对作者的敬佩,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情,故事的主人公内心如何变化,在作者笔下一一清晰的呈现。主人公是个卑微的个人,思考的也是个人,但是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与他同样的存在,这样他的思考也拥有了一个广度。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一部经典的小说,从这部小说里面,我觉得所谓经典有三:文字运用的纯熟;故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人物人格的完整塑造。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点。怎样的故事并不要紧,怎样的背景也无妨,但关键是人物人格的完整性。
现在出版的书籍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书籍在滥竽充数,常常在误导许多人,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经典的眼睛。好的书就像下午三点的一杯清茶,让痴睡的思维变得清醒起来。在小说中,你怎知他与她不是真实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