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江南第一名山

标签:
齐云山 |
分类: 山水游记 |
徽州是钟灵毓秀之地,山水秀丽如画,文化底蕴深厚,每天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就说山吧,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黄山,有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九华山,还有一座颇为低调但地位非同一般的道教名山,那就是齐云山。齐云山,与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古称白岳,与黄山齐名,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登临白岳。据记载,有“道士皇帝”之称的嘉靖皇帝而立之年仍无子嗣,遂命龙虎山张天师去白岳为其开坛做法求子,之后果然灵验。嘉靖帝龙颜大悦,因见其“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遂更名为 “齐云山”。这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地质景观、人文仙道为一体的道家名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我。2025年3月18日上午,终于有机会攀登这座宛如仙境的道教名山。

由屯溪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大巴进入景区停车场。我们弃车来到游客中心广场,回头望,只见一个小山丘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下方的石崖上,题写着一个大大的“道字。黛色岩石,金色石刻,十分显眼。这个“道”字笔画遒劲有力,尤其是那“走之底”,特别神奇,竟然神似一名道士伸长腿脚席地而坐。
导游办理好门票事务后,带领我们穿过古色古香的齐云镇,沿街流水潺潺,云雾缭绕,颇有仙境。跨过登封桥,来到横江南岸,齐云山就默默伫立在我们面前。
上山有几种方式,如果体力好,可徒步攀登,走霞客古道,体验“九里十三亭”的妙趣。“霞客古道”也叫“九里十三亭”,九里山路上分布十三座亭子(依次为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夭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徐霞客曾两次由此上山。取名“九里十三亭”是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的体现,“九”为易经中天数之最,为至阳;“十三”取相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至精,至阴。“九”与“十三”相合,蕴含着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如果不想承受攀爬之苦,可坐景区车盘旋而上,亦可乘坐月华索道。我们选择的是月华索道,几分钟便上了山。下了索道,来到齐云山的检票口望仙楼。望仙楼是九里十三亭的最后一亭,传说灵乙道人经铁拐李超度,在此飞升登仙。门边悬乾隆书丹的楹联:“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俯瞰齐云山麓,那条犹如青罗玉带的江流名叫横江,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段。江水流过山脚下,正好转了一个“”弯,划出了阴阳两极,那两处山村恰似阴阳两极的鱼眼,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天然太极图”。
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横江岸边,花田成海,油菜花开得正欢。花田中间,通过植物颜色的不同,营造出一个巨大的葫芦造型,上下两层葫芦肚,顶端是葫芦嘴,侧面还有藤蔓,十分逼真。估计是哪位仙人用来装仙丹的吧,你看那一朵朵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如一粒粒苦心炼就的仙丹。
从望仙亭拾级而下,即可见梦真桥。1998年版电视剧《水浒传》“血溅鸳鸯楼”中武松大闹飞云浦场景,就是在此桥上拍摄的。梦真桥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桥长18米、宽3米,桥栏上的“梦真桥”三字,为明崇祯年间湖广巡按御史、监军黄澍(徽州人)所书。明嘉靖年间杭州绅士谭仁义,背患痈疽,久治不愈,危在旦夕,遂上齐云山求神。至桃花涧旁小憩,不觉人睡梦见一真人(道士)取涧底灵芝为其治痈。醒后觉背部清凉舒爽,次日痈疽消肿退热,第三天就蜕下一个鳖壳似的干痂。谭仁义康复后,解囊捐建了这座桥,并取名“梦真桥”,寓梦受真人恩德或梦中犹记真人恩德之意。桥旁有棵千年“榉树”,寓意“高中举人,梦想成真”,据说过去寒窗苦读的学子,在临考之前都要来齐云山祈拜,以求高中状元。难怪休宁县被称为“状元县”!
梦真桥横跨桃花涧,上行不远,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相传是邋遢仙即张三丰羽化之地。齐云山道教历史上高道辈出,其中最著名莫过于太极真人张三丰。他的前半生为弘扬真武道场,在武当山度过。就在明朝廷即将大修武当前夕,张真人留下一句“此山日后必大兴”,然后飘然离开,四处云游。他游历了诸多名山大川,后来到了齐云山,隐居修行在洞天福地的混元洞。这是一处风水极佳之地,张三丰在此择崖而居,行迹异于常人,春夏秋冬一身葛衣,蓬头垢面,不洗澡却无异味,人称“邋遢仙”。张三丰修真绝粒后,墓茔就修建在其生前修行的混元洞内,采用瓮葬形制。如今,这片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溪水环绕之神仙胜境,仅存邋遢仙墓、休憩石床、八卦池、静乐池等遗址。
跨过梦真桥,右侧方向可见福喜岩,这是一处丹霞地貌形成的石崖。从正面看,像一个“囍”字;从侧面看,又像一个“福”字,不管是“囍”还是“福”,都有美好寓意,因此吸引着纷纷驻足观赏,打卡留念。
梦真桥西行500米,便到了栖真岩,附近有忠烈岩、寿岩及初仙馆、真气亭遗址等景观。齐云山的颜值在于层积砂岩地质的丹霞地貌,岩壁赤如朱砂,灿若红霞。从栖真岩开始,丹霞景观就愈发壮观了。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岩间的忠烈岩是为纪念唐朝开国元勋汪华而建;而寿字岩的“寿”字,长宽均在两米多,一岩一字,特别震撼。有说是朱熹题写的,也有说是慈禧老佛爷的手笔,莫衷一是。俗语有云:“寿字岩下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寿字岩上摸一摸,活到一百多。”你看那“寿”字的底部,已经被模得掉了颜色。要是想与它合个影,抱歉,你必须排队等候。

过一天门,下石阶即达真仙洞府景区,立马有豁然开朗的之感。这里危崖三弯折,相连如城垣。岩下通道边沿砌石栏杆,栏外为碧莲池,共构一“叵”字形。崖间洞窟累累,依次有八仙洞、观音洞、真仙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白马洞、珠帘洞等。各洞内均建有宫宇,祀道教各路神仙,统称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诸洞窟,具有“内有大空间,上有宽崖檐”特点,建殿设观形成非常好的神圣空间,又是“近观远眺”的最佳观赏场所。崖顶清流飘洒而下,似银丝舞动,如珍珠垂帘,称之为“珍泉”。泉水常年不竭,飘洒而落,注入崖下碧莲池,红莲翠荷,碧潭如镜。真仙洞府倒映池中,再有锦鲤游弋,优哉游哉,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真仙洞府是齐云山的精华所在,古时修道的绝佳风水宝地。

真仙洞府景区是丹霞岩石最为集中的区域,高大的红色岩石上,篆刻着诸多名人的题词,那三面丹崖绝壁上,摩崖石刻和碑铭数不胜数,简直就是一处露天的摩崖石刻博物馆,被称为“白岳碑林”。你看那“半天晴雨”“齐云胜景”“玄天妙境”“近蓬莱”等,字迹苍劲,或飘逸或浑朴,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继续沿石阶上山,坡度较陡,石壁上设有铁链护佑。没走多远又见“二天门”,这是一个山坳夹口,上覆红色殿宇,为财神殿,下留高大拱门,一条古道穿门而过。二天门的下方,矗立一座高大牌坊,门额刻有“车洪岭”四个篆书大字,让每位路过的游客都不禁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穿过二天门,有个悬崖口,可以眺望不远处的月华街。
月华街
二天门和三天门距离很近,中间仅有一段不太长的台阶,三天门的位置相当于月华天街的大门。月华街东起白岳峰,西至青狮峰,北临横江,南倚方腊寨,以齐云岩、太素宫为中心,是齐云山道教活动中心。从村落的格局来看,整个村落的道院和民宅分布在半圆形的半山腰间,巧妙地构成了一弯“新月”,于是道家人便给村落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月华街”,喻意为吸取日月之精华。还因处于半悬峭壁之上,又称“月华天街”。
说是月华天街,其实已非真正意义上的街市,而仅仅只是一个由三十户人家组成的道家村落。但从“街”的称谓中可以窥见,月华村在古代曾经多么繁华。据明代《齐云山志》记载,那时的月华天街,宫观、道院、店铺鳞次栉比,香火、炊烟、云雾缭绕缥缈,经声、喧声、鸡犬之声前后相闻,一派升平景象。来自皖、浙、赣三省的香客日达三千以上,信徒之多、香火之盛可想而知。




现在月华天街上仅有三十户人家,全都是道士及其家室后代。中国道教有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派系之分,全真教派茹素禁酒、不准婚娶,必须出家;正一教派是符箓各派的总称,比较自由,非斋戒期不忌酒肉,平时做完法事,只要避开神座,神仙看不见,就可以加入香客的行列饮酒吃肉,不过吃过后必须用草纸擦嘴,表示自咒自责;还可以取妻生子,因而就有了家室和后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道家村落。如今,天街上的人家大多从事旅游业,道士与山民杂居于此,徽派民居与道教建筑相映成趣。徜徉在天街上,禁不住买了一个艾叶饼,咬一口,口齿留香。
月华天街的主要古建筑有玄天太素宫、三清殿、玉皇殿、青羊宫、榔梅庵、真武殿以及道教十二大房等,多遭圮毁;现存兰谷、镜台、胡伯阳、梅轩、东阳、长生、新丁复先等道房。太素宫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道场法事大都在此举办。
太素宫,全称“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位于齐云山齐云岩旁,坐南朝北,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敕修真武祠,改称为“玄天太素宫”。宫中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据说是“百鸟衔泥”雕塑而成,非常灵验。太素宫建筑群规模较大,宫分三进,均为木石结构,主要由玄天金阙石坊、山门、前殿、玄帝殿等构成。玄天金阙石坊上雕刻神鸟神兽浮雕。太素宫背倚钟鼓峰、玉屏峰,左右有真武殿和浮云岭护持,形如御用宝辇:宫前香炉峰仙烟飘渺,东西白象、青狮二峰分列,连绵起伏的山脉如群臣礼拜朝拱;横江自西向东清流碧水,状若玉带。风水大师们公认,太素宫的绝佳风水堪称经典,为中国风水第一宝地。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齐云山也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称。有人说,这可能与张三丰有关,也有人说,与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有关。传说地藏王与真武大帝本是要好朋友,一个修佛,一个修道。他俩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想找一个能登极坐殿的地方享受人间烟火。一日来到齐云山,看到秀峰林立,云雾缥缈,宛如仙境,地藏就急于上山。真武心眼多,说肚子饿,先吃点饭。地藏只好就近化了两碗素面。真武又提出跟地藏打赌,比一比谁吃得快,且必须每一根面都要从头吃起。

地藏无奈只好同意,一根一根从头吃起。真武人小但很机灵,筷子挑起面用暗力一夹,面条的头齐刷刷出现,呼噜噜一下子就吃光了,然后推说出去转转。大家知道地藏有句名言:“地狱不空,永不成佛。”他很执着,表现在吃面上也不含糊。等他发觉上当赶到玉屏峰下时,真武已得意洋洋地抢占了风水。玄天太素宫按风水学说,大殿的地形酷似一把金交椅,鼓峰、玉屏峰、钟峰三峰相连呈“山”字形,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护卫;五道清泉汇于殿堂前,正应对“五水到堂一水出”的大吉。先占为主,这是神仙也不能坏了的规矩。地藏究竟未修成佛,免不了心生闷气,但又不好表露,只得拿山石出气。只见他金杖一挥,大殿前被打出一道山涧。真武见地藏破了宝殿威仪,也拔出七星宝剑,但一转念,对方毕竟是好朋友,自己又先占了山,他便用剑尖挑起一块黄泥,抛向山涧中。顿时,山涧里紫雾腾腾,香风阵阵,黄泥巴化作精美绝伦的香炉峰,更添宝地气势。地藏只得连声说:“好吧,你就在这仙山享受人间香火吧,我另访名山去了。”于是,离开白岳,向北而去,最后在九华山落了根。

太素宫周围,拱卫着几座高耸的山峰,如最高峰、插剑峰、五老峰、方腊寨等。最高峰位于太素宫正后方,海拔585米,此峰“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齐云山命名由此而来。由一线天石阶上行可达插剑峰,有山径通毓秀亭,立亭中北眺黄山诸峰浮沉云海,西南可观“五老婆娑”“天柱雄立”。沿“文昌正路”至文昌阁遗址,南望五峰并峙,内一稍高,形如五位老翁躬身揖让,东望则是三峰耸翠的三姑峰。方腊寨位于太素宫西南,此峰峭拔天际,高踞天险,相传北宋农民起义军方腊在此安营屯兵,筑有军寨。现存方腊洞、天池等遗迹,并新塑方腊、方百花、汪公老佛雕像3座。因游览时间有限,这些山峰未能攀登,心中不免遗憾。

太素宫前有一观景平台,向前眺望,可见一座卓尔不群的秀丽孤峰,那就。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差距不大。远观之,确实很像一座香炉。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离开太素宫,我们前往小壶天。小壶天坐落于月华街长生楼下,因岩洞呈壶形,故名。去小壶天,需要穿过小壶天坊。该坊门洞呈葫芦形,由红色砂岩筑成,高约2.5米,上镌“小壶天”三字,上款“养素汪立仁题”,下款:“岁次己丑年孟秋日,裔孙戴岩重造”。石坊建于明正德年间,状如峨冠,人入壶中,寓意加官进爵。
穿过小壶天坊葫芦形门户,为一狭长的石窟,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石窟虽名“小壶天”,感觉却宽广若室,昔为游山的士绅贵客品茗消夏之所,称为“清凉石室”。窟内有一线泉,甘冽清甜,四时不涸,称之“元液”。小壶天内藏乾坤,接玄通生,是道长闭关修炼之处。这里石窟幽深,如一条地下长廊,深藏于危崖之中。大凡来齐云山的游客,都要到小壶天踏游一番。
小壶天上仰悬崖,下俯深涧,险绝处用石栏加固。这里曾被道人辟作“舍身崖”,据说齐云山名道张正一就曾在这里羽化飞升。至于如何飞升?怎样才能飞升?中国道家典籍神秘玄奥,神秘莫测。按历代证得大道的高人所说,所谓羽化飞升,是通过极其高深、艰辛的方式,炼出不生不死、不坏不灭的元神,再炼神还虚,融入虚空,最后粉碎虚空,炼虚合道。但世俗中人少有机会亲得传授,一般都采用简单的方式,最常见的是从山崖上跳下去,粉碎了身体,使灵魂出壳,从而实现灵与肉的分离。据说几百年里,有不少俗人在小壶天舍身崖纵身一跳,身体舍了,但是飞升了吗?在小壶天的壶口处,可见“退思岩”几个大字,这大概是对“舍身者”的提醒和规劝吧。
小壶天
在小壶天的石壁上,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印迹,形状像手掌,大小也差不多,当地百姓盛传这是张三丰练功时留下的传世掌印。这些印迹真的是张三丰留下的?为什么有的是五个指印,有的是三个指印?为什么不是向内凹陷,而是向外凸出?为什么这些痕迹有的大有的小?随着研究步步深入,“手印”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大约7000万年前,一群恐龙在这生活着,它们的日常活动被大地记录下来,变成脚印化石,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手印”,数量多达60余个。可是另一个疑问随之出现:兽脚类脚印一般是三个趾头,这里怎么会出现“五指手掌”呢?很有可能是一些恐龙跟着队伍前进,恰好踩在了前面的脚印旁边,有些重叠,机缘巧合,才会让人联想到手印。



小壶天石壁上的神秘痕迹
离开小壶天,下一站是紫霄崖,位于齐云岩西南。出月华村西行,二十几分钟即达紫霄崖。紫霄崖位崖状丹霞地貌景观,海拔580米,东西横向170米,因岩石沿断裂面崩塌,再加上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而形成。该区古迹较多,有玉虚宫、治世仁威宫、天乙真庆宫、唐寅手撰碑铭、风虎关、云龙关遗址及摩崖石刻30余处。
紫霄崖
玉虚宫是紫霄崖的核心景观。位于紫霄崖下,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养素道人汪泰元募建,耗时十年而成。宫依山而设,依崖而建,是“道法自然”的绝妙体现,为中国道教建筑的典范,与太素宫并称为齐云山双子宫,主祀真武大帝。宫前建四柱三层楼阁式石坊一座。坊高17米,以红色砂岩镌刻而成。石坊由“太乙真宫”“玉虚阙”“治世仁威宫”组成。石坊上雕刻神鸟异兽图案浮雕,古朴典雅,独具特色。
洞穴圣所,是道教名山的显著特色,齐云山尤甚,玉虚宫更为突出。玉虚宫道宫道观建筑基本上是在洞窟之中,洞即是宫,宫就是洞,供奉诸神,洞天福地,古韵长存,渐成道教圣境。宫左有明代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崖玄帝碑铭》碑一通,为唐伯虎仅存的传世碑刻之作。
玉虚宫
在玉虚宫西侧,有块紫霄宫玄帝碑铭。该碑高7.6米,宽1.4米,下有赑屃承托,在齐云山众碑中碑体最大,堪称“齐云山碑王”。此碑文系江南才子唐寅(唐伯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登游齐云山时,应汪泰元道长之邀为即将建成的玉虚宫而撰写的。唐寅一生诗画无数,但撰写的碑文独此一块。紫霄崖下的“唐寅碑”与悬崖峭壁上的“月华天街”、小壶天内的“恐龙足迹化石群”,并称齐云山“三绝”。
下山时我在想,齐云山与黄山,真是地质学中的奇迹。它们同属一脉(齐云山是黄山山脉的余脉),千回百转的横江在两山之间蜿蜒穿行,将黄山山脉分为两岸,齐云山与黄山隔江对峙。两山一水,合抱阴阳。黑色的黄山,赤色的白岳,一南一北,一黑一白,阴阳造化,天作之合,联袂成就“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胜景。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