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淮阳——拜谒五谷台

标签:
淮阳五谷台 |
分类: 山水游记 |
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周(口)商(丘)公路东侧,相传是神农种五谷的地方。起初,人文始祖伏羲氏在淮阳定都,取地名为宛丘;后来神农氏也在这里定都,更名为陈。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正所谓“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曰神农。

自古淮阳古迹多
五谷台是一座土台,高丈余,广十亩,上筑庙宇,塑有神农氏像。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高台南北长约50米,东西约30米,台高1.8米,台上现存建筑也都是现代新建的了。实际上,经过考古调查、勘探,五谷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的篮纹灰陶片、方格纹罐、高足陶鼎、石斧、石锛、石镰等均属于龙山文化,年代距今4000多年,可见五谷台的历史是很久远的。

五谷台门楼悬黑底金字匾额,上书“神农五谷台”五个大字,大门两侧悬楹联:“倡农耕粒我烝民,功垂万代;尝百草以疗庶疾,利在千秋。”赞颂了炎帝神农艺五谷、尝百草的功绩。院内大殿三间,悬“炎帝神农殿”匾额,店内祀眼底神农像。该遗址于202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口市淮阳区已提出兴建炎帝故都神农氏五谷台,景区规划占地2000亩,分建祭祖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将五谷台建成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让我们后代更好铭记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

传说五谷台一带是炎帝神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附近有神农井,为神农教民汲水浇灌五谷而掘。炎帝神农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为姜姓。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炎帝神农以炎德王,“初都陈”,后向东发展。神农时代,人口渐多,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的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炎帝在这里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故为神农,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创始人。

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中华医药的创始者。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传说炎帝还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是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传说炎帝神农在140年,在巡察到长沙茶乡里无疾而逝,终年168岁。
炎帝神农“都于陈”,完成了从游猎至农业的伟大转变,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当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后人尊炎帝为“五帝”之首,当之无愧。曹植在陈做陈思五时曾到五谷台观瞻,缅怀神农功德,定下了《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晋代文学家挚虞也有《神农赞》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解,乃教稼穑。聚济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