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淮阳——弦歌台缅怀孔圣人

标签:
弦歌台杂谈 |
分类: 山水游记 |
在河南省淮阳市龙湖一带,古迹众多,太昊陵庙、陈胡公陵园、伏羲画卦台、孔子弦歌台、陈胜点将台、狄青梳洗台、苏子读书台等,无不令人向往。

话说春秋时期,孔子曾三次来陈国讲学。最后一次是公元前489年,楚昭王派人请孔子讲学。但孔子讲的大道理是让统治者如何管理百姓的,陈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了,没等孔子到楚国见到楚昭王,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龙湖的一个小岛上,不给他们喝,孔子和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没办法,只得分头到湖边找吃的。看湖里生长一种叫蒲的植物,就拔出来,去掉叶茎,以细腻白嫩的蒲根充饥。一连七日,孔子和弟子们就靠蒲根活了下来。陈国百姓看到孔子七日不曾饿死,还整日给弟子们诵史讲学,便尊称孔子为真“圣人”。后来陈国人将这种蒲根称作“圣人菜”,直到现在,淮阳各大餐馆都有这道特色菜,凉拌、红烧皆美味,有客从远方来,这道菜必不可少。再后来,陈国人就在孔子被围困的岛上建了一座圣人庙,名叫“弦歌台”,以纪念孔夫子三次来陈讲学的佳话,赞誉孔子“陈蔡绝粮、弦歌不辍”的伟大精神。
弦歌广场

渡贤桥
弦歌台所在台地原名“弩台”,《元和志》说:“后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故得名。汉灵帝时,爆发了黄巾起义,革命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各郡县守兵望风而逃。惟独陈王刘宠占据陈城四面环水的弩台,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此台,义军久攻不下,终于扼住了黄巾军,所以又称“扼台”。
到了唐开元年间,将孔子庙迁至弩台。明宪宗成代六年(1470年),知州倪诰重建孔庙并塑孔子和十贤像。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正殿七间,门二座,题曰“绝粮祠”。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增建大门,曰“美富之门”。清康熙二十一年(1628年),知州萧国弼重修殿内塑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复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又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的。1955年底,弦歌台得以整修,并在台前建了宽广的弦歌广场和渡贤桥,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使弦歌台正门呈现巍峨气势。2019年弦歌台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像

弦歌台俯瞰图
“道冠古今”牌坊
弦歌广场的正北侧,矗立着高大的孔子像,像高约3.3米,汉白玉质,四周石栏围护。任何人来到像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神情肃然地仰望圣人。只见他身着长袍,拱手而立,面容沉静,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塑像工艺十分精湛,线条劲拔,简练概括,形神毕现,韵味高雅。我久久凝视,心中充满敬意。我似乎听到亲切的话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又似乎看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孔子,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尘埃,款款向我们走来。

孔子像
弦歌广场的东西两侧,各建碑亭一座,形制完全相同,皆为上下两层,六角攒尖顶,红漆立柱,绿色琉璃瓦,垂脊上饰有脊兽。西亭内立《弦歌广场记》碑,广场东亭内竖“弦歌台碑记”碑。

西侧碑亭

东侧碑亭

照壁正面

照壁背面
弦歌台山门

弦歌台山门
照壁东西两侧,各设一间式石牌坊,穿过牌坊,就算正式进入了弦歌台。照壁后面与山门相对,山门又称正门,面阔三间,硬山,绿琉璃瓦覆顶,檐下置单翘品字形砖雕斗拱,三个拱券门。山门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增建,日“美富之门”。门上方所嵌“弦歌台”石匾额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清朝重臣明珠的次子纳兰揆叙所书。历史上,中间的正门是皇帝进出的,东侧门是文武官员、黎民百姓的通道,西侧门是有罪臣民需要赎罪的通道。所以现今一般都是东侧门敞开,而正门和西侧门都是紧闭的。

戟门
山门之后为戟门。所谓戟门,本意是指古代帝王外出时,在止宿处立戟为门,后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唐时三品以上之官皆列戟于门,以为仪饰。后泛称显贵之家。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戟门在一些地方的孔庙又称仪门、至圣门。文官至此整理衣冠,武官至此放下兵器,然后才能进入祭拜。戟门旁边的墙上,嵌有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碑“谒弦歌台”。

大成殿
进入戟门,映入眼帘的是大成殿。大成殿也叫正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都御史揆叙重修大殿七楹,改为方形石柱,上覆绿琉璃瓦,重修孔子及十贤像。该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置斗拱,24根方形石柱承托殿檐,周匝回廊。正门两侧石柱上镂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秋犹自仰高山。”像这样的擎托石柱,在大成殿四周回廊共有24根,这也是大成殿建筑的特别之处,这在全国的孔庙中是独一无二的。

大成殿石柱
孔子像
十贤像

十贤像
大成殿再往后就是弦歌书院,据说曾是全国三大古书院之一。书院数次更名,到乾隆五年(1740年)更名为“弦歌书院”,至今沿用。现在看到的弦歌书院是现代复建的。弦歌书院建筑群为四合院式,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两层藏书楼。

弦歌书院
正殿后为弦歌书院,书院建筑群为四合院式,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两层藏书楼,用于收藏儒家经典。东西两侧各有讲堂三间。院内正中矗立着孔子的铜像,高3米。,是孔子三次来陈讲学的纪念地,也是古代文人和士子研究、交流学问的平台。自建成起,即为淮阳儒学圣地,白天书声琅琅,夜晚灯火通明,明清时期“弦歌夜读”为古陈州“八景”之一。

弦歌书院
孔子与陈国颇有缘分,虽然鲁、陈两国相距甚远,但孔子三访陈国,还发生了“陈蔡绝粮、弦歌不辍”的故事,数千年来,世人共知。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72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了4个,分别是:子张、子期、子禽和子正。

颛孙师(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子弟子。姿态宽厚仁慈,待人从容自如。子贡说他:赞美功劳不论门位高低,对达官贵人不媚不侮,态度不卑不亢。唐赠陈伯,宋封宛丘侯,再封陈国公,陞十先哲位,淮阳祀文庙东庑。
巫马施(前521-?),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春秋末年陈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30岁,列77名弟子第29位,以勤奋著称。孔子来游陈国,与子路负薪迎于韫丘之下。唐赠鄫伯,宋封东阿侯,淮阳祀文庙西庑。
陈亢(前511年—前430年),妫姓,字子禽,春秋末期陈国人,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孔子弟子,小孔子40岁。《论语》中载有关于子禽与伯鱼、子禽与子贡的对话。陈亢为宰时,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其兄死,反对家人殉葬。唐赠颍伯,宋封南顿侯,淮阳祀文庙东庑。
公良孺,东周陈国人。妫姓,公良氏,名孺,字子正,一作子幼,又作公良儒、公襄儒,是陈国公族子弟,孔子弟子。贤而有勇。孔子去卫国,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会见公孙氏,蒲这个地方已背叛卫国而不让去,公良儒以自己的五辆车随孔子同行,帮孔子解困出东门去卫国。唐赠东牟伯,宋封牟平侯,淮阳祀文庙东庑。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七十二贤中,又四位出自陈国。所以历代陈人建祠纪念,教化后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与艰辛。1994年,国家旅游局将这座名胜列入“孔子周游列国”国家旅游专线的重要景点,弦歌台也成为了人们寻古探幽的胜地之一。
后一篇:行走淮阳——画卦台上悟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