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是如何萎缩成弹丸之地的?

(2023-09-19 10:21:55)
标签:

韩国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在战国七雄中,大家对韩国的印象是最轻淡最模糊的。它的存在感超低,国土面积超小,经常被人蹂躏,一直都是七雄中的小弟。到秦始皇灭韩的时候,韩国只剩下都城新郑这一弹丸之地了。
韩起源于晋国的公族,姬姓,可上推晋穆侯。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完成“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韩原,山西稷山,东邻襄汾西邻河津)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韩献子韩厥在“下宫之难”(《赵氏孤儿》历史原型)后,帮助赵武复兴赵氏。传至韩康子,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执政正卿智伯之命,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国合作,三家灭智,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是为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
三家分晋之初,韩国的面积大约9万平方千米,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一小块),虽不是很大,却地处中原,雄踞上党,因此并不寒酸。可是后来为什么日渐萎缩呢?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是如何萎缩成弹丸之地的?

韩国国土的萎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地缘形势来看,韩国地居中原,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韩国国力弱,然后所处位置确实非常重要,处在四战之地,与秦,魏、赵相邻,这三国都先后做过战国的霸主,也都从韩国抢夺了不少城池。与几个大国接壤,这几个大国又经常打仗。那自然都会带上韩国的,韩国也经常得选择站队哪边。韩国也是真不容易,夹缝中求生存。尤其是魏国,占据了比较发达的区域——主要分为两大块,西块乃今晋西南,此区域自始至终就是晋国的龙兴之处、统治中心,经营数百年之久,可谓固若金汤,加之险峻的河西之地,彻底阻隔了强秦东出中原的通途大道;而东块区域地处中原核心区,土地肥沃,阔野千里,乃晋国强军富国的粮仓。凭借先进的变法、富庶的地盘和正确的对外方略,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称霸天下。韩国来说,三面被魏国包夹,压力可想而知,估计连睡觉都得睁一只眼。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是如何萎缩成弹丸之地的?
虽然形势艰险,但韩国并没有坐以待毙。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为了免遭瓜分的厄运,贫弱的韩国开始起用申不害实行变法。申不害本人是一个讲究“术”的法家,他的理论从黄老学派里流传过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申子. 大体篇》,虽然十分残缺,但可以管中窥豹。他的主张是君主专制体制,把权柄集中于国君一人。虽然也强调“法”的重要性,但相比于法,他更认可“术”,这个术是指的驾驭臣下的术术由三点构成:任用、考察、不逾官。三个方法下来,短期之内,国家确实能完全听命于君主的命令。韩国有君主管不住臣下的传统,所以让其他国家看韩国不像样子,地方官不好好守住地方,君主的增援命令也无法执行,导致频繁失地。而当申不害的术治施行之后,这一状况有所改善,所以造成了短期之内的“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而这所谓的国内以治,说的不过是君主能管住臣下了。而配套的奖励耕战呢?爵位赏罚呢?募兵制度呢?好像都没有改进。虽然变法不彻底,但韩国还是达成了小康之治。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是如何萎缩成弹丸之地的?

另外,韩国是属于家里有矿的,战国时期的精铁大多来自韩国。由于韩国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铁矿山宜阳,韩国的兵器制造居战国之最,出口其他诸侯国。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就这样,韩国是靠着大宗的铁生意和令人位居的兵器而立足于战国七雄之列。
但是,这阻挡不住韩国萎缩的命运,从韩国的四次迁都便可见一斑。韩国,为何在近200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第一次迁都:从韩原迁往平阳。对于韩原这一都城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国,也即不在晋国的核心区域。因此,韩氏选择将都城从韩原迁往平阳。平阳依山傍水,又靠近晋国的核心区域,十分有利于跟赵氏、魏氏抢夺资源。
第二次迁都:从平阳迁往宜阳。公元前424年前后,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前往宜阳,相对于平阳,宜阳地处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韩国也选择迁都到这一区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三次迁都:从宜阳迁往阳翟。到了公元前408年前后,韩国再一次迁都,这一次是将都城从宜阳迁往了阳翟。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这是因为早在夏朝时期,阳翟就曾是都城,拥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城池,阳翟是比较繁华的;其二,阳翟靠近郑国,在战国初期,韩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吞并旁边的郑国。韩灭郑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重大的兼并战争,韩国通过多次进攻消灭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郑国,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第四次迁都:从阳翟迁往新郑。根据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相对于阳翟,新郑作为都城,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况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长期定都在新郑一带,这让新郑这座城池的人口比较密集,农业、手工业也比较发达。
四次迁都,看似不断向好,位置越来越佳,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韩国实力不济,总想让自己的都城离列强远点,再远点,让都城的危险小点,再小点。也就是说,迁都只是韩国的鸵鸟政策,不管都城迁到哪里,都难以摆脱被灭国的厄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公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战国时期韩国的领土是如何萎缩成弹丸之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