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淮西”多战事?

标签:
淮西杂谈 |
分类: 历史文化 |
淮西,即淮右。为一地域名称。为了搞清楚淮西,首先要弄明白淮南道。淮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唐贞观元年(627)
,唐王朝根据山川之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淮南道是其中之一,治所在扬州。所谓“道”,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淮南道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大海,西至湖北广水、应城、汉川等市县一带,下辖扬、楚、滁、和、庐、寿、光、蕲、申、黄、安、舒、沔,共计13州、57县。相当于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淮西由淮南道演化而来。淮西道的设置,与安史之乱直接相关。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了阻止安禄山叛军南下,公元758年设淮南西道,简称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一度领有郑、许、汴、陈、颍、宋、亳、徐、泗、寿、安、沔、蕲、黄、随、唐、邓、溵等州。大历以后相继为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所割据。淮西节度使又称淮宁节度使、彰义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割据的藩镇之一。
淮南西道初期的辖区非常大,横跨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五个省,安史之乱之后地盘逐渐缩小,到李忠臣被李希烈驱逐时,淮西节度使的辖地只剩下申州(今天河南信阳一带)、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寿州(今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安州(湖北省安陆县)、唐州(河南泌阳、唐河等地)。 总的来说,地盘并不算大,相比于淄青平卢节度使这种巨无霸藩镇,大历末年的淮西节度使可就是小军阀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实力并不算强的军阀,发动的一场叛乱居然差点让大唐王朝提前一百多年灭亡,并且在之后于中原腹地割据时间长达60年之久,这就是淮西之乱。
淮西之乱是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叛乱。814年,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自领军务,更加跋扈,四处攻掠,关东地区为他杀掠者千里。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主战。815年,宪宗命弘镇、宣武等16道讨伐吴元济。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但因所命统帅非人,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不力,战争拖了4年。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坚持平叛。817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进驻郾城,负责统帅全军。当时,各军中都由宦官监军,裴度到前线后,奏请宪宗取消监军宦官,将领独立处理军务,被动局面才逐渐扭转。10月,在裴度的指挥下,唐随邓节度使李愬自领3000为中军,命李祐、李宪率牙队3000为前锋,李进诚率3000为后军,突袭淮西镇治所蔡州城。“时大风雪,旌旗裂”,李愬冒着风雪,率军日夜兼行,官军从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叛军头子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淮西割据30多年后,复归于唐朝统治。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淮西的平定,极大地震慑了山东、河北诸藩镇。
宋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即省,一级行政区),淮南西路是宋朝十五路之一,简称淮西,早期首府设于寿州,靖康年间金兵南下后,府治南迁庐州。淮南西路属地包括: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舒州(今安徽潜山)、和州(今安徽和县)、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光州(今河南潢川)、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六安军(今安徽六安)。两宋的淮南西路辖区基本就是后世人所指的淮西。宋亡后,淮西常常作为一个区域为后人所提及,尤其在明代。
淮西对南宋来说非常重要,被称作“南宋三御“之一。1127年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四大将门“折家、种家、姚家、杨家”灰飞烟灭。康王赵构南下重建宋朝,于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为了对抗金朝,南宋在前线选择了三个地区作为战区,便是东部的淮西战区,中部的京湖战区,西部的四川战区。这次后的岁月中,三大战区屡屡与北方的游牧王朝斗争,续命赵宋百年之久,而淮西、京湖、四川也被称为南宋御三家。淮西战区在南宋时期诞生了许多名将,例如“帅淮西无逾杜杲者”的杜杲。
唐代这里发生了淮西之乱,而在宋代,这里发生了淮西兵变。一乱一变,都对王朝产生十分重大的打击。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史称“淮西兵变”。兵变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在当时使南宋对金人和伪齐的军事前沿的江淮重地突然处于防卫空虚的状态,而且成为后来南宋对金人战略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尽管此后不久金人废掉了刘豫伪齐政权,丧失了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但因为兵变给高宗政权造成的消极影响远未消除,致使南宋方面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也是极为可能的收复故土的历史机会,更令后世史家为之扼腕长叹。
更为扼腕的是,之后发生的淮西战役不仅没有生擒金兀术,反而让民族英雄岳飞被秦桧、张俊陷害。公元1139年,岳飞出师北伐,在郾城之战、颍昌之战中击败10万金兵。“岳家军”步兵、骑兵混编,被完颜兀术寄予厚望的“铁浮屠”“拐子马”不是对手,金兵损失惨重。如果不出意外,岳飞将收复中原,直奔辽东,迎接徽宗、钦宗。
宋高宗赵构、秦桧只想坐稳江南,不希望武将手握重兵,更不想跟金兵交战。岳飞击退金兵攻势后,赵构连续下发12道圣旨,要求岳飞班师回朝。“岳家军”从中路撤兵,完颜兀术再次征调10万兵马,攻打淮西,前锋直抵长江。
金兵再次南下,赵构急忙调兵遣将,让张俊率13万兵马迎战,刘锜、杨存中、王德等名将悉数追随。岳飞、韩世忠也从各自的防区出征,前往淮西协助张俊作战,一起抗击金兵。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号称“中兴四将”,是南宋的顶梁柱。此战,岳飞、韩世忠、张俊同时出击,宋军阵容相当豪华。
然而淮西一役,宋廷先赢后输,一场稳操胜券的战役却落得惨败结局。作为主帅的张俊盲目相信不实情报,判断形势失误,大将杨沂中贪功冒进,指挥不力,均责无旁贷。可是,为了推卸责任,张俊却“栽赃”刘锜和岳飞,指责淮西战败是因为刘锜“作战不力”、岳飞“逗留不进”。南宋朝廷也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偏袒包庇,结果张俊、杨沂中没有受到任何谴责和惩治,反而是岳飞被扣上进援淮西不力的帽子,并在不久以后成为那些奸佞小人构陷他的一项重要罪名,而千里驰援也成为岳家军在抗金战场上的最后一次露面。呜呼!
南宋末期,宋与蒙元在淮西发生大战,元军多次进攻淮西,牵制宋军的作战。淮西军先胜后败,无法阻止蒙元南下,南宋很快就在临安遗恨以及崖山之殇中覆灭。
历经了宋元几百年,淮西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区域名称,大体指的是宋代淮南西路范围,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庐州、舒州、寿州、濠州、和州),湖北省大别山地区(黄州、蕲州),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光州)。
进入了明朝,淮西虽然不再作为一个行政区而存在,融入了南直隶,但淮西这一称谓依然常常为人们所提及。如出身濠州钟离的朱元璋,就是世人皆知的“淮西人”。明代很多文献也常常用到“淮西”这个词。为何已经消失的行政区划在明朝反而更加声名大噪,这是因为在元末明初,淮西人迎来了自己“将星如雨,天下会武”的巅峰期。
朱元璋发家于淮西濠州钟离,崛起于元末割据之际,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淮西军的作战方式以不合常理著称,徐达在太原和兰州不讲理的夜袭把王保保打的怀疑人生,常遇春在湖州的旧馆大回头让追击的吕珍变成被追击的一方,廖永忠在四川上演了陆上行舟直捣重庆,傅友德在云南利用大雾声东击西强渡白石江。在长达数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淮西将臣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卓著,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在淮西军征服长江中下游的一系列战役中,数鄱阳湖水战的意义最为重大,这是淮西人和湖广人争夺江西的决定战役,此役巢湖水师彻底摧毁武昌水师,淮西军也成功击垮了头号劲敌湖广军。这导致原本南方各军阀实力最强的湖广军从此显得无足轻重,而淮西军则锐气更甚,很快就称霸整个长江中游,并北伐将蒙元驱逐出中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一系列战役征服整个中国,淮西人的铁骑北至漠北,南抵云南,东到辽东,西达河西,最终建立了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大明帝国。
朱元璋大致扫平南方群雄后,为了彻底推翻元朝,乘红巾军基本摧毁元主力军的有利时机,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入黄河,连克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明。淮西军易帜大明军。四月,明军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并在此后西征,并在太原和兰州两战共计歼敌18万。淮西军亦成功收复了沦陷432年的燕云,沦陷339年的河西,沦陷478年的辽东。做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北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
淮西在历史上先后诞生三位武皇帝,分别为:“楚宣武帝”桓温、“吴武帝”杨行密、“明洪武帝”朱元璋,这三位全部参与了和北方政权的斗争,并遣将北伐。淮西人尤其在宋明两朝的武功最为显著,被誉为“南宋御三家,大明加冕者。”意指替赵家拱卫江山,为朱家戴上皇冠。
前一篇:话说“信阳通道”
后一篇:陈氏的起源和宗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