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光州——光州的历史变迁

标签:
光州的历史变革杂谈 |
分类: 历史文化 |
光州为我国古地名,辖境相当今河南潢川、光山、新县、固始、商城等县及安微金寨县西部地。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隋大业初改弋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光州,治所在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太极元年(712)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县)。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改为蒋州,
三十二年(1162)复为光州。元属汝宁府。明洪武初省定城县入光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光州直隶州。1913年改为潢川县。
原始社会时期,新石器时,就有人类在此处繁衍生息。西周时期,境内有申、息、弦、黄、江、蒋、蓼等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相继灭掉了上述几个侯国,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仍归属于楚国。
秦朝时期,秦始皇移师六国,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制,设有陈郡、衡山郡、九江郡。
境内设有七县,有雩娄县、西阳县、期思县、息县、城阳县、蓼县、安丰县,以上各县分别归属三郡管辖

东汉时期,与西汉没有大的变化,仍是分别属于豫州刺史部的汝南郡;荆州刺史部的江夏郡;扬州刺史部的庐江郡管辖。期初,先后将钟武、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设置成侯国,新设褒信侯国,后来又恢复原来县制;设置义阳县。
三国时期,属于魏国的势力范围,分别归豫州的汝南郡、弋阳郡、安丰郡;荆州(魏)的江夏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北魏、北齐管辖属地。隋朝时期,分别归属汝南郡、义阳郡、弋阳郡管辖。其中义阳郡,辖领义阳、钟山、罗山、礼山、淮源五个县。弋阳郡,辖领光山、定城、殷城、固始、期思、乐安六个县。新息、城阳、褒信县属于汝南郡。
唐朝时期,分别属于淮南道的申州、光州;河南道的豫州管辖。州县的设置根据时间前后有所变化,光州辖有定城、殷城、固始、光山、光州五个县;申州辖有义阳、钟山、罗山三个县;新息、褒信两县属于豫州。
北宋时期,分别归属京西北路的信阳军、蔡州;淮南西路的光州管辖。光州辖领光山、仙居、固始三县;信阳军辖领信阳、罗山两县;新息、褒信属于蔡州。
南宋时期,金兵南侵,与南宋军队交兵,此地为两军交战的前沿。辖域内分而治之,新息、褒信两县属于金国南京路的蔡州;光山、固始、定城属于南宋淮南西路的光州;信阳、罗山属于南宋荆州的信阳军管辖。
元朝时期,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的汝宁府管辖。废除了信阳军,先为信阳州,后改为信阳府,再后恢复为信阳州。
明朝时期,隶属于河南布政司的汝宁府管辖。罗山、确山两县归属信阳州辖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等县归属光州管辖,将原信阳县、定城县废除,并入信阳州和光州管辖。
清朝时期,设有汝宁府和光州,均隶属于河南行省。信阳州、罗山属于汝宁府;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属于光州管辖。
明朝时,信阳州和光州(今潢川)同为散州,隶属于汝宁府。这时信阳和潢川行政地位基本相同,直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信阳仍为散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潢川地位最高的时候了,但好景不长,在民国初期进行“废府存县”时,存在了180多年的光州直隶州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潢川县。此后虽还有“潢川专区”的区划设置,但也是昙花一现。
辉煌一时的光州最终还是黯然退场了,此时信阳地区还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格局,这也给了信阳市一个上位的机会。那么信阳为什么能够取代光州,一统整个信阳地区呢?那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著名的铁路——京汉铁路了。正是这条铁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阳地区的发展格局。
前一篇:陈氏的起源和宗族的发展
后一篇:“义阳三关”之平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