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2022-10-03 21:58:50)
标签:

黄台山

黄台码头

黄台车站

分类: 山水游记

2022924日,星期六。正是秋分时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如此良辰美景,岂能任之虚度?于是我驱车前往黄台一带,寻找那座底蕴深厚的黄台山。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我用汽车导航搜寻“黄台山”,未果。再搜“黄台公园”,赫然在目。心想济南城内诸山,皆已改造成山体公园,“黄台公园”应该就是“黄台山”吧。可是来到黄台公园一看,除了一座石头垒砌的假山,并未发现自然形成的山峰。询问公园看门人,得到的答复是:“黄台山?早没了!”

我不死心,继续寻找。问了几个年轻人,都说附近没有山。最后,总算遇到一位知情的大爷,他很热情地告诉我:“黄台山呀?有有有!还在还在!在黄台村里面,不过山上被削平了,建起了学校,基本上看不出山的模样了。”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由黄台公园向东不足百米,果然发现一座高大的牌坊式大门,坊额上题“紫气东来黄台村”7个金色大字。越过牌坊,里面是笔直的林荫道,林荫道两旁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颇有村庄的感觉。林荫道的尽头,连着高高的台阶,侧面是坡度较大的车行道,与台阶殊途同归。登上台阶,其实已经算是登上黄台山了!上面没有尖状的山顶,只有广阔的平台,而且被两所学校(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济南校区)占据。曾经大名鼎鼎的黄台山,怎么混得没有了山形?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大门

黄台山位于北园街道黄台山庄社区,北依黄河,南邻小清河,曾经海拔61.4如今海拔估计也就40米左右据说西汉时期,韩信攻打历下邑,曾在济水北岸山前筑点将台,点将台为黄色,因此得名黄台山。黄台山过去“上有月明寺”,据史料记载,寺内曾有明清、民国石碑20余通,东大殿有释迦牟尼塑像,西大殿为老子、孔子塑像,西小院有地母殿。寺前建有戏台。1946国民党军队在月明寺修建炮楼,塑像全部被毁。1963寺院全部被拆。1974年,在黄台山东麓发现一座汉代墓葬,出土的汉画像石,线条流畅,形象准确、细腻、生动,其中的七盘舞画像石,为“七盘仰置”提供了实物资料。1988年,在黄台山西麓出土五铢钱及宋元时期的铜币50多公斤,证明了黄台山在历史上的繁华。可是,如今的黄台山,早已没有昔日的风貌。只在东、西麓,还略微能看到“山”的模样。

黄台山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历史记载看,它是齐烟九点中颇负盛名的一个黄台山之东,汉代有台县。民国十五年《续修历城县志》,收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济南府东北三十里有平台城,齐景公为晏子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汉安帝延光三年,济南上言凤凰集台县这段话写了两个与台县有关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晏子在齐国为相,穿粗布衣,吃糙米饭,用盐拌着苔菜下饭而已。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赐给他食邑,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晏子,结果被晏子拒绝。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东汉,记载的是一起祥瑞事件。此时,台邑已经变成了台县。据《后汉书·安帝纪》载:“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济南上言,凤皇集台县丞霍收舍树上。赐台长帛五十匹、丞二十匹、尉半之、吏卒人三匹。凤皇所过亭部,无出今年田租。赐男子爵,人二级。”意思是,延光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济南报告,凤凰集结于台县丞霍收住舍的树上。赏赐台县长帛五十匹,丞二十匹,尉半数,吏卒每人三匹。凤凰所停留的街亭,免出今年田租。赐男子爵,每人二级。一起祥瑞事件,竟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清代诗人毛海客诗云:平台漠漠接寒秋,齐相遗封又汉侯。济水依然东北去,荒城不见凤凰游。有人说,台县之名缘于黄台山乾隆三十八年《历城县志》明确说“其得名以此山与否,不可考。”

历史上,黄台是一片非常大的区域,现在以“黄台”命名的单位还很多,如黄台电厂、黄台火车站、黄台码头、黄台公园、黄台板桥、黄台大酒店等。元代赵孟頫所画的《鹊华秋色》就与这一带有关。这里风景优美,田畴、菜畦、荷塘、沙堤、渔舟……简直就是鱼米之乡,历代诗人颇多赞誉清代诗人董芸《黄台》诗曰:“鹊华影里掩柴门,门外溪流碧玉痕。记得黄台山下过,澹烟疏雨稻花村。”并自注“黄台左挹鹊山,右揖华不注,其西南一带即莲子湖故地也。稻畦蔬圃,回环映带,十余里不绝。”清代山东候补道陈锦《再过黄台山》诗云:“黄台堤畔浪如银,埝路流沙没画轮。偏是小石能戴山,本来高鸟怕依人。”清代诗人谢焜《黄台桥》诗云:“提榼归来晚,水田一径微。风轻鱼婢出,烟暖稻孙肥。落日众山紫,近城霜叶稀。儿童耽野趣,相对亦相机。”如今,黄台山及周边已经成为济南市区,唯有整治后的小清河,还能唤起人们对昔日“稻田畦菽圃”的记忆。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山东省黄河石料公司全体职工在黄台山月明寺前合影

黄台山不仅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为济南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台山是济南城内诸山中唯一有白石、青石、地瓜石等石材的山体,这些石材是堤防的理想石材1950年,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在黄台山上成立了黄台山石料厂,建起新中国济南地区第一条地方专用小铁路——洛黄小铁道。这条小铁道起点就在黄台山,终点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专门运送从黄台山上采挖的石头修筑黄河堤坝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济南段黄河堤防主要是用黄台山石筑成的,有些料石还直接运往沿黄两岸惠民、利津、垦利等县区,直到黄河入海口。20年间黄台山被了三分之二的山石,山顶被削去20米以上的高度。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黄台的第二大贡献就是运输,一个黄台码头,一个黄台车站,一个河运,一个铁运,都为济南的交通作出了突出贡献。说起黄台码头,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南宋初,原济南知府刘豫金,后疏浚古济水旧道,开挖小清河泄洪排涝,并发展成为一条航运线路。当时自下游往上游运送盐、粮油和棉花等,自上游往下游运送日用百货、建筑材料等黄台码头迅速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海盐集散地。最繁盛时期在清代,尤其是胶济铁路通车之后,连接码头与胶济铁路的支线出现了,黄台港成为铁路、水路联运,小清河、黄河联运的重要枢纽。1938年,这里成了中日争夺的重要交通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随着动力拖驳船取代了老式的对槽船,黄台码头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到了90年代,由于河道加宽、航道变浅、水源减少等诸多原因,小清河于1997115日正式停运,黄台码头的辉煌就此落下帷幕。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黄台码头位于小清河南岸黄台码头与航运路桥之间如今在遗址建有一座长形廊阁,斗拱榫卯结构,古朴大气,廊阁正中间悬挂一块匾额,上写“古仓漾玉”四个大字。左右廊柱分别撰两幅楹联,内联是:“无盐食寡味,有舸水多情”;外联是:“船行一水千家惠,盐运八方万户盈。”从长廊处顺着台阶而下,临岸而立的石墙上阴刻着“黄台盐仓码头遗址”几个大字,精心修筑的临河步道,临水的一面视野开阔,青翠碧绿的水景让人赏心悦目。向西是一幅巨型浮雕,展现了小清河两岸的优美景致和著名景点;再向西,则是一组黄铜色的雕塑,三个匍匐着身躯纤夫正拉着一船在奋力前行,它提醒着游客,这舟楫帆影的历史古韵。回头向东,东侧也有一幅青石浮雕,内容是盐仓码头繁华忙碌的场景再向东同样也有一组黄铜雕塑,三个搬运工人正扛着大包向火车上搬运货物,前面一组废弃的火车铁轨,昭示此处曾是繁忙的物流中心。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黄台码头桥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航运路桥

黄台码头侧,有一座黄台码头桥。该桥为三跨双斜塔单索面无背索斜拉桥,斜塔位于横断面中间,桥面宽10米,仅限行人通行,禁止机动车辆行驶。该桥以“收索起锚”为造型特点,桥梁极具张力的斜塔与拉索,正如昔日盐运码头上林立的桅杆。主塔塔头处垂落黑色铁链至桥面圆形休闲凳处,远远看去如同码头上大船收索起锚一般。

盐仓码头西有一座航运路桥。桥身为白色,两侧采用白色拉膜营造出船帆造型,远远望去给人船桅林立、千帆竞逐的港口航运意象。航运路桥所在地,是小清河上的盐仓航运码头,如今桥东尚有数间盐业仓库,是小清河800多年航运史的重要见证。而航运路桥往北,直通黄台山南麓。

介绍了黄台码头,接下来必须介绍黄台火车站了。19045月,胶济铁路正式通车,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就是在黄台火车站举行的通车典礼,一时间轰动齐鲁。黄台车站位于黄台南路与山大路丁字路口的东北角,黄台南路15号。坐落在胶济铁路上,最初称济南府东关车站。穿过一个有些破旧的大门,进入一个小广场,广场北侧有一排德式小楼,坐北朝南黄色墙壁使用碎石墙基和水泥拉毛墙面。红色屋顶顶部有小尖塔,一高两低,古朴有力,有点像德国中世纪的古城堡。整个建筑可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两层的办公楼,左、右为单售票厅和候车厅,对称分布,上面有天窗和烟囱。车站规模不大,但一直以原貌保留,外观设计新颖漂亮,是济南及胶济铁路全线唯一保存下来的原有车站,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许多反映上世纪初历史事件的电影电视剧,如《大浪淘沙》《东方商人》,都是以黄台车站作为外景地。

走遍济南——不可忘却的黄台山

胶济铁路是山东境内建造最早的铁路,全长412公里,沿途设置64个小站。由济南站向东,第一站是北关车站,第二站就是黄台车站有被称为济南东站。胶济线上来往的火车都要经过这个车站。1904年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已不再处理客运业务,火车已经不在这里停靠车站已经关闭——黄台车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默成一座沧桑的历史遗迹承载了济南的城市记忆,也是胶济铁路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德式车站。200612月,黄台车站德式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黄台,可讲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么大的区域内,有许多街道、单位和建筑以“黄台”命名,每一个名称背后,都可以讲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来。而所有这些“黄台系列”,皆绕不开这座史韵绵长的黄台山。只可惜在历史变迁中,为了保障黄河安澜,守护人民安宁,黄台山贡献了太多太多的石料,于是山体逐渐萎缩,甚至基本失去了“山形”。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它的文化底蕴,它的历史贡献,它背后的诸多精彩故事,应该深深铭记在每一个济南人的心间。为此,我们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