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探寻白泉踪迹

标签:
白泉 |
分类: 山水游记 |
2022年6月12日,星期日,天气多云,气温21-29。今日闲暇无事,天又不是太热,心里萌生了探寻白泉的念头。说走就走,一个人驱车往城东而去。
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白泉的知名度最低,连很多济南人都未闻其名;在济南十大泉群中,白泉泉群的存在感最低,身处济南城区却未被保护,落得个踪迹难寻的下场。
查阅资料得知,白泉泉群位于济南东郊,鲍山街道纸坊村北约150米处。古称白野河,又称白泉河。在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分布着数十处泉水,主要有白泉、冷泉、花泉、柳叶泉、草泉、惠泉、漫泉、漂泉、麻泉、团泉、双宝泉、丫丫葫芦泉等,其中白泉为众泉之首。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皆收录于72名泉。在2004年新评72泉时,白泉再度入选。
汽车导航将我引导至鲍山水厂路与白泉南街交叉口,我将车停在鲍山水厂门口附近,那里较为宽敞,掉头方便。鲍山水厂比较凋敝,看样子已停止使用。放眼四望,找不到纸坊村的影子,其实纸坊村已不复存在,为了配合济南东站建设,该村村民已整体搬迁。沿鲍山水厂路徒步向北而行,路不宽,还坑洼不平,两边是大片的农田,上面种满了庄稼和果树,虽然路边还可以看到数个厂房,但多已停用,只剩下一堆砖块和石头废墟。
行百余米,越过一片废弃的厂房,在公路东侧发现立有一块石碑,上写“鲍山白泉便民取水点”。我大喜,赶紧奔上前去。只见石碑东侧,路基下方,建有一方水池,水池东壁有两根水管,犹如两条水龙,不停地向外流水,水量较大,哗哗有声,泻于池中。池水溢出,沿路边水渠向北流去。泉池周围挤满了居民,有洗菜的,有打水的。水池东侧有泉井,井口封闭。我想,这应该就是白泉吧?可打水的居民讲,这并不是白泉,而是前几年才打出的一眼泉井。因为处于路边,好找,而其他泉眼多已淤塞,于是很多人姑且视此泉为白泉。


真正的白泉在哪里呢?在打水居民的指引下,我来到鲍山水厂路西侧的一个院落。这是一个废弃厂房,平常很少开门。我的运气不错,当我来到厂房门口时,恰巧厂房主人开门,我也终于见到了难得一见的白泉。
厂房主人将我引到一个池塘边,用手一指说:“这就是白泉。”啊?这就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白泉?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处长约百米、宽约20米的狭长水塘,水色深而晦暗,水面飘满浮萍、败叶和杂物,池岸长满杂草,一片荒芜景象。说是泉池,其实与鱼塘没什么两样。
“这就是白泉?”我不甘心,追问了一句。
“这就是白泉!”厂房主人很确定地回答,“这是白泉的支脉,主脉在池塘的东边,就是厂房所在的位置,建厂房时已经被填埋。”听说白泉主脉已被填埋,心中无限怅惘!
离开厂房,我再次返回鲍山白泉便民取水点,与打水居民聊天。从他们口中得知,白泉之所以位列济南72名泉,绝不是浪得虚名,过去曾有“趵突泉三股水,白泉三间屋”之说,就是说,趵突泉有“三股水”那么大,而白泉却有“三间屋”那么大,可见白泉水势之盛。一位老汉说,白泉一带是他们小时候的乐园,尽管家长再三叮嘱不要去“三间屋”游泳,但是每到夏天,他还是会约上三五好友来白泉“捞鱼摸虾掏螃蟹,戏水抓鸟逮蚂蚱”,尽享童年欢乐。有趣的是,因为“三间屋”喷涌如柱,力道十足,一些调皮地孩子们会坐在水柱上,根本不会下沉。所以在泉眼四周,很难下潜,要想捞鱼摸虾,必须远离泉眼才行。

据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白泉出纸房村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泉水汇流成河,形成四条河系:龙背河、白泉河、东河、凤沟河,由南向北注入小清河。丰富的水量,甘洌的水质,泉群周围河塘遍布,稻香四飘,水生动植物丰富,素有“鱼米之乡”和“小江南”之称。上世纪60年代,这一带每年能捕鱼万余公斤,螃蟹近千公斤。白泉泉眼涌出的白沙,细腻如面,日积月累,形成一片白花花的沙滩,还演绎出历史上“唱筹量沙”的战争故事。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派名将檀道济率军与北魏作战,进驻历城。当时,北魏军断绝了宋军的粮导致道,宋军军心浮动,将无战心,欲回师南下。此情已被魏军得知,若乘机进攻,檀道济将身陷危境,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关头,多智善谋的檀道济仔细察看营中地形,顿生奇计,欲以沙充粮迷惑敌人。到了夜间,他让士兵把沙子堆成高高的沙堆,边堆边量边唱着筹码:“一斗,二斗,三斗……”天亮前,再把军中很少的粮食撒在沙堆表面,远远望去很像一堆堆金黄色的粟米。宋军将士见大营里军粮充足,军心得以安定;而北魏军看到宋营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也不敢贸然进攻。檀道济抓住战机,带领全军急速撤退,摆脱了重围。北魏军发觉中计后,已经追之不及,悔之晚矣。这就是历史上“唱筹量沙”典故的由来。
说起这位檀公,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不仅一手导演了“唱筹量沙”的好戏,成语“自毁长城”“目光如炬”也跟这位檀公有关,就连大名鼎鼎的兵法三十六计,据说也是檀道济最先提出的。后来,梁王庄的百姓在檀道济唱筹量沙的地方修建了檀公庙,以纪念这位智勇双全的宋军将领。文革时期,檀公庙被拆除,残损文物便连同遗址一起被埋。2016年,在济南新东站片区建设中,又发现了檀公庙遗址,勾起了附近居民的情愫,梁王庄的一位农民企业家个人出资,在檀公庙旧址附近新建了檀公祠。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东郊工业区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白泉喷涌的力度明显减弱。从90年代开始,整个白泉泉群都遭到破坏,一个个泉眼被填埋,有的归入别人家的作坊、庭院内,早已不复往日生机。大约20年前,因为泉群停喷,周边的近千亩稻田干涸,沦为一片荒废的洼地。


近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泉水的宝贵,济南市园林规划部门提出了建造白泉湿地公园的规划。其设计理念是,以保护修复白泉泉群景观为核心,以“写意山水园林”为基调,强化泉水湿地功能,满足多元使用需求。建成后,将是东客站片区中最大的一处绿色开放空间,与华山文化湿地公园、小清河共同形成“一湖、一河、一泉”的区域城市格局特色。尤其是,白泉湿地是由泉水喷涌而形成的淡水泉沼泽湿地,泉水湿地在国内非常稀有,很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白泉泉眼已填塞多年,还能喷出水吗?”我问。
“没问题!”打水的居民很确定地回答。
原来,白泉泉群湿地是在地下深部穿过60-80米的沙层上溢,为大面积面状渗出,无集中喷涌,与市区诸泉群大不一样。只要去除硬化地面和地基,白泉定会喷涌而出,重现“三间屋”胜景。目前,纸房村和梁王庄已完成搬迁,可之后便没有了动静。希望白泉湿地公园能够早日建好,为济南再添一处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