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2021-11-01 20:15:10)
标签:

突泉

泥淤泉

缎华泉

圣水泉

分类: 山水游记

涌泉泉群虽然分散,但并不是无章可循,通过寻访发现,很多泉水都是与寺庙相伴而居、相映生辉的。例如,涌泉庵有涌泉和圣龙栖泉,神通寺有神异泉、滴水泉和锡杖泉,袁洪寺有苦苣泉、避暑泉、试茶泉、琴泉和韵泉,兴教寺有圣水泉、嘤鸣泉和醉秋泉,大佛寺有道士泉、百花泉和南甘露泉,还有皇姑庵的突泉,九鼎寺的缎华泉,九圣堂的泥淤泉,普门寺的圣池泉,南泉寺的南泉,等等。以上所列,只是名气比较大的,若将一一列举,将是长长的一份名单。这些佛寺与山泉,默默相守,相得益彰,为南山增添了诸多景观,也让济南的泉水文化更加醇厚。好吧,继续为朋友介绍涌泉泉群吧。不过限于篇幅,以前介绍过的,此处不再赘述,名气不够大的,也要忍痛割爱。下面就挑选四处入选72名泉的泉水吧,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泉寺相伴的文化内蕴。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突泉位于济南市南山区柳埠镇突泉村内,103省道北侧,因水势旺盛,涌出后呈凸起状,故以其形称突泉。突泉又名都泉,位列济南72名泉。过去泉池为敞开式方井,长宽各1米,深7米,以石砌成。俯身观之,只见水波突起,两股泉水喷着白色水花,水势相当旺盛。如今,泉池外观做了修改,井口覆盖铁栅栏,上方修建圆形井台,既不美观,还影响赏泉视线,实在是个败笔!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突泉原井口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明渠穿村而过  

距井口下1米处,有一石砌洞穴,水自洞穴向东流出,折向南至东西大街,沿明渠哗哗流淌,像小河一样,穿过整个村子,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明渠流淌出村后,继续穿过村西的部分耕地,注入锦阳川。突泉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断,水温恒定,富含矿物质,不仅可以供人畜饮用,还能灌溉农田,难怪被村民誉为“宝泉”。如今仍有很多村民来明渠打水,或三五成群在渠边浣衣,说笑声,捣衣声,水流声,响成一片。宋宰相朱倬在《都泉诗》中写道:“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在突泉旁边,唐朝时期曾建有皇姑庵,唐开元五年(717)立皇姑庵塔,唐长庆二年(822)立石质八楞经幢。1972年,皇姑庵塔已迁至四门塔处,位于金舆谷东北小崖上,与祖师林隔谷相对。因塔身上雕刻龙虎之形,又比神通寺的龙虎塔小,故称小龙虎塔,也称小唐塔。大概是担心被盗,如今石塔外修建了一座防护小屋子,四面有窗,窗上装有铁栅栏,游人只能透过窗棂观赏小唐塔。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该塔为平面方形密檐式石塔,原为7级,现存6级,通高3.86米。塔室内有一佛二菩萨和二僧雕像,塔身有龙、虎、狮、力士、乐伎等浮雕图案。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717)丁巳三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贯王、兄李生、弟李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的铭文。此塔玲珑华丽,雕刻精细,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对大龙虎塔年代的判断是有力的旁证材料。

接下来,去探访泥淤泉。由103省道往东,行约3公里,遇摩泥路右拐,南行约8公里,即到达目的地。泥淤泉为济南72名泉之一,位于泥淤泉村内街旁。因过去常被山洪所冲泥沙淤塞,村民曾多次开挖而复涌,故称“泥淤泉”。该泉有一主二副三眼泉池,呈“品”字形布局,相距不足5米。主泉居东,深10米,底部向北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称“海眼”。其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枯。井沿上有被井绳拉深的痕迹,诉说着这口井岁月的久远。如今,东侧的主泉已被铁栅栏覆盖,村民大都用管子插进主泉里汲水。泉水从主泉池流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西北,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流过村民门口,到处可见落差水瀑和精巧石桥,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村民们用泉水洗衣做饭、浇灌田园,尽得其便,自称“赛江南”。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泥淤泉边,有一株高大粗壮的古槐,胸围2.8米,高30多米,人称“唐槐”。树干洞穴累累,历经火烧虫咬,形成空心状。枝干虽已枯朽,但主干顶端却又长出顽强新枝,新枝葱茏苍郁,依旧生机盎然。此情此景,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著名书画家娄本鹤吟诗一首:“古槐千载傍泉生,铁杆铜枝拥碧泓。人道地深通海底,夜闻地下浪涛声。”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泥淤泉又名印度泉,自明崇祯年间起,一直到民国,历代文献都称其为“印度泉”。一处济南的泉水,与遥远的印度有什么关系?这个名字到底因何而起?说起来,这背后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故事呢!传说在唐朝末年,从印度来了9位高僧,他们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住下来讲经传法。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地连续3年大旱,庄稼树木全部枯死,到处是饿死者的尸体,不少村民背井离乡。9位高僧看到这种情景,决心拯救这里的百姓,为村民打一口井。察看好水源后,他们日夜挖井。但每次挖出泉水,很快被泥土淤死,老百姓仍然吃不上水。无奈之际,他们决定牺牲自己,用头掘井。九位高僧逐一用头撞地,相继而死。第九位高僧撞死后,一股清泉汩汩流出,老百姓得救了,庄稼复活了,树木冒出了新芽,外出的村民也陆续返回故里。但普救众生的九位高僧却永远离开了人世。村民含泪在泉边掩埋了高僧尸体,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为纪念九位印度高僧,将泉命名为“印度泉”;还在该泉西北50米处,建起了一座庙宇,起名“九圣堂”。现庙宇已废,只有一块立于清同治五年的石碑和两块雕刻精美的门枕石,碑上音乐可见“诚一方之福神而阖村之保障也”等碑文。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下一站去访九塔寺诸泉。从泥淤泉到九塔寺,大约12公里。九塔寺位于柳埠镇茶臼河下游的灵鹫山南半腰处,始建于隋梁之间,原为神通寺的下院。经历千年之后,九塔寺多数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仅存观音殿、几间僧房、九顶塔和唐柏2株,观音堂内西山墙有壁画,已残缺不全。观音殿前有两株巨柏,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郁郁葱葱,冠蔽全寺。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九塔寺内建有九顶塔,始建于隋末唐初,形制属亭阁式塔,平面呈方形,高12.2米。塔基和塔身为石建,塔顶为砖砌,塔基座特别高大,有三层须弥座。塔基呈八角形,为水磨对缝砌筑,砖塔为单层。檐叠向外挑出17层,又叠收进16层,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九顶塔奇巧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邦才赞叹说“其塔一茎上而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有”。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专门前来考察古塔,并在建国后指导了该塔的维修,并著文称赞说,九顶塔的维修是“作了第一等的工作”。

先人之所以选择在此建寺,还是因为有灵泉相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济南府部》引明清间方志说:“缎华泉,九塔寺南;圣水泉,九塔寺门外;其泉佳而名不著者,尤不下百余泓,不敢强生附会,阙以俟高明之鉴定。”可见附近山泉众多,如圣水泉、咋呼泉、金鸡泉、大花泉、康泉等,可以百计。但今日只介绍缎华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缎华泉位于九塔寺南侧300米处,为新评72名泉之一。因水平如缎,水纹如花,故名缎华泉(古人将华与花通用)。尤其是站在泉池上方的台阶上观看,更是耀眼夺目,恰似一匹绿如翡翠的绸缎铺在水面上。历史上,缎华泉曾是九塔寺僧众的重要饮水源。泉池原本为井形,常年不涸。如今整修为为方池,以碎石砌垒,长5.1米,宽4.05米,青石栏围护,以便观赏。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正是“穿竹过窗声滴沥,石泉一夜枕边听”。名泉伴名寺,缎华泉与九塔寺的历史一脉相承,千百年来历尽沧桑,风采依然如故。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九塔寺门外,有泉名圣水泉,也是旧时寺内僧人饮用水源。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泉池原本呈井形,块石砌就,后来建九顶塔游乐园时,重新整饬,使名泉重新焕发了青春。提起“圣水泉”,济南有多处,最有名的不是这里,而是红叶谷兴教寺的圣水泉。下面就随我一起去红叶谷,探访那里的圣水泉吧。

从灵鹫山九塔寺到红叶谷兴教寺,相距约28公里。圣水泉位于红叶谷景区内,兴教寺西端的的山坡上,传说泉水有灵气,喝了能长寿,故而得名。 入选济南72名泉,排第59。其泉眼来自龙山山腹一自然洞穴内,涌出的泉水如同漱玉珠玑跌进一长方泉池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像知音的琴弦,为游客弹奏着清脆悦耳的旋律。然后溢出池口,顺山势流下。圣水泉的周围布满了青苔,一眼望去,满是绿意,再看看清凉的泉水,暑气顿消。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圣水泉好就好在寺古泉灵。泉水自龙山腹中流出,长年涌流不息,久旱不涸,水质清凉甘美。据科学探测,这里的地理结构属寒武纪砂砾页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麦饭石和木鱼石,含有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扬必须的微量元素,兴教寺的僧众们常饮此水,对健康大有益处。古时人们不懂科学,就传说此泉为神仙所赐,甚有灵气,从而吸引各方游客慕名而来。可见圣水泉从一开始便为寺庙僧众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耳濡目染千年的经声佛号,圣水泉真是实至名归。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圣水泉背依兴教寺,又养育与了兴教寺。兴教禅寺始建于何时,至今已无法考证, 据兴教寺内大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古碑记载:“殿之楹,后枕龙山,前圣水,左建伽蓝,右配僧室,不知创建何年。”有人说始建于西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佛教在我国传播,是东汉以后的事情。直到西汉末年,佛教文化才开始传入山东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省开始大量兴建寺庙和佛塔,神通寺就是在东晋时期建立而成,由佛家大师朗公主持修建,是山东最古老的寺庙。依此推定,兴教寺的创建年代要晚于神通寺。

兴教寺掩映在山林深处,香火旺盛,隋唐兴盛时期,拥有寺院数十间,僧众近百名。历史上,兴教寺曾一度称为“朱老庵”。相传古时有一位朱阁老在京城做官,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后遭奸臣暗算背井离乡,来到兴教寺过起了隐居生活。为避免官兵追杀,当地百姓便把兴教寺称为“朱老庵”。据说周围满山遍野的红叶便是朱阁老为报答百姓的救命之恩而栽的。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醉秋泉

走遍济南——泉寺相映话涌泉

嚶鸣泉

兴教寺周围,除了圣水泉,还有多处泉水,如嘤鸣泉、水趣泉、恩泽泉、醉秋泉等,有的出自深谷,有的出自悬崖,有的汩汩涌流,有的涓涓不息,泉如其名,各具风采,与古寺相映成趣,成为景区内一处处亮丽的风景。

赏泉之时,我头脑中一直有个问号:泉与寺处处结缘,但是这个缘,起于何处?难道仅仅因为僧众有饮水需要吗?显然没这么简单。解决饮水的方法很多,江河湖海皆可成就,没必拘泥于泉水。思来想去,我认为,还是因为泉与禅有诸多相通之处吧,纯净明澈,远离尘俗,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自觉自在……而这些,不正是禅之所求吗?原来,泉是寺之心,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啊。所谓“禅茶一味”,吾知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