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围观圣·索非亚大教堂
标签:
圣·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 |
分类: 山水游记 |
我对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神往已久,可是当我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时候,她却像待嫁的新娘一般,羞答答地遮上了红盖头——唉!运气欠佳,圣﹒索菲亚大教堂正在修缮,防护罩包裹得严严实实,游人禁止入内。所以,2018年9月1日我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第一次照面,只能用“围观”来形容。

修缮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据说,哈尔滨的教堂数量最多的时候超过100座,是名副其实的教堂之城。十九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和俄国人的不断涌入,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堂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1898年7月,铁路局所属的第一座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这是一个用石砖垒砌的规模不大但非常精致漂亮的教堂。之后,一座座教堂拔地而起,至二十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其他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等也纷纷建立起来。如今,经受一百多年岁月的磨砺,许多老教堂已不复存在,目前剩下的教堂建筑仍有54座,其中对游客开放的教堂有五座,它们分别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95号;圣母守护教堂,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66号;尼埃拉依教堂,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哈尔滨南岗区士课街47号;还有就是清真寺,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字南十三道街44号。
开放的五座教堂中,有三座位于东大直街的秋林商业圈,它们分别是圣母守护教堂(即圣母帡幪东正教堂)、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和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即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秋林商业圈是哈尔滨最核心、商业气氛最为浓郁的区域之一,而恰恰是在这里,集中坐落着三所建筑风格迥异、所属教会不同的西方教堂。更重要的是,它们全都对外开放,既履行着宗教活动的使命,又让游人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欧洲教堂的建筑艺术,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
哈尔滨教堂虽众,但最著名的还是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和石头道街之间,是原俄国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这个由俄国人建造的大教堂,自1907年诞生之日起,便一直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它不再作为教堂使用,而是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游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必去之地!

圣·索菲亚大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古朴典雅,充溢着迷人的色彩。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其建筑平面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采用传统建筑方法,建筑非常优美。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布局的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七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七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久远绵长。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饱经战乱和文化浩劫之后,它能够幸运地保存下来,回想起来,实属不易。据说上世纪60年代,该教堂被一家百货公司当做了仓库,那些拥挤在四周的破败平房,以及室内散乱堆积的杂物挽救了这座教堂的命运。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周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命运才真正改变。如今,教堂的四周被清出来一个小广场,游客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它,而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修复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红砖衬托着“洋葱头”和“帐篷顶”式样的屋盖,高耸的十字架下是自由的鸽子,在闹市中给人以宁静祥和的享受。

修缮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周围开辟成开放式的文化广场,广场边建有钢架结构的“索菲亚塔廊”、红砖绿檐的“艺术砖廊”以及阶梯状布局的音乐喷泉,都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欧式风情。


圣·索菲亚大教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