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不到中央大街,别说你去过哈尔滨

标签:
哈尔滨中央大街 |
分类: 山水游记 |
哈尔滨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魅力之都,不仅因为我老婆曾经就读于这座城市,还因为它别具一格的欧洲风韵和豪迈的北国风情——庄严肃穆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充满异国风情的中央大街、奔流不息的松花江、太阳岛冰雪大世界等等,无不令我魂牵梦绕。但由于工作繁忙,我多次与这座城市失之交臂。直到2018年8月31日夜,我才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哈尔滨中央大街南口
第二天一大早,我不顾清晨的寒凉,亟不可待地携老婆直奔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有明显的体现。中央大街是我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它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最能体现西洋风情的路段,其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当时哈尔滨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松花江南岸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材料的马车在泥泞中轧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附近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诞生起,就成为哈尔滨的商业一条街,众多外国人进驻经商,大兴土木,贸易空前繁荣。

中央大街北头——抗洪纪念塔
走在中央大街上,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行走在俄罗斯的某个城市,哦不,或许是法国、意大利或以色列的某个城市,浓浓的异域风情,浪漫的休闲生活,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漫步中央大街,我首先被两边的欧式建筑深深吸引,每经过一座老建筑,都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流连许久,不舍离去。中央大街的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一条小小的街道,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建筑流派,这样精深久远的历史和博大多姿的艺术,为史上少见。可以说,中央大街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几百年的精华。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多种风格的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这里随便介绍几座建筑,以飨朋友。

中央大街132号
中央大街132号,现为黑龙江省机电设备公司门市部。建于1922年,原为万国洋行。主体后退形成凹进式院落,砖混结构,折衷主义风格。为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58号,现为哈尔滨图片社、宝岛眼镜店。原为犹太人Э.А.卡茨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始建于1926年,砖木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墙面饰以丰富的曲线装饰,自由流畅,造型新颖、活泼。立面阳台造型别具一格,富有个性。它是世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句号。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61号
中央大街61号,现为老凤祥银楼,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物轮廓富有变化。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63号,位于中央大街与西十一道街交汇处东北,今金安国际A座所在的建筑。原建筑处早期为两栋平房,后期南侧的平房改建为二层,砖木结构。此处的建筑在老照片中出现较多,属于当时中央大街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楼上尖顶上的半环状“花朵标志及日文”,特别引人入目。原建筑拆除时间不详,现在的建筑是在两栋老建筑的原址上建起来的。
中央大街89号,现为马迭尔宾馆,建于1906年,属新艺术运动建筑。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显现出亲切宜人的魅力,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建筑长度占据了西七至西八道街之间的一个街区。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尤其是窗户造型非常丰富,既有半圆窗、弧型窗、圆形窗和方角窗等不同形式,又有单窗、双窗和三连窗之分,形成美妙的韵律感。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在哈尔滨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中,最有魅力的当属马迭尔宾馆。一位诗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哈尔滨是一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那么中央大街就是她胸前佩戴的一枚光彩熠熠的胸针,而马迭尔宾馆则是这枚胸针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1901年由于铁路建设的发展,来往于哈尔滨的外国人也逐渐增多。此时,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修理钟表的小店,后开始经营珠宝银器。就这样他用盈利挣来的钱,加上多方筹集资金,于1906年建成了哈尔滨具有涉外功能的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馆建筑式样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路易十四风格的三层建筑,外观自然古朴,但由于建筑材料大多选自欧美,所以又给人典雅豪华的感觉。马迭尔宾馆落成后,约瑟·开斯普曾说:“马迭尔一定会风流百年。”现在看来所言不虚。自宾馆开始营业起,就是贵族名流、海外来客聚集的场所,30年代初期是宾馆的鼎盛时期。后来由于战事,宾馆的经营逐年衰落。1946年,当时的战地记者刘白羽曾这样描述马迭尔宾馆给他留下的最初印象:“和哈尔滨这个城市一样,马迭尔充满了俄罗斯民族色彩和贵族气派,一进门两侧立着两座雪白的石雕希腊神像,花岗石地上铺满了大红地毯,房间的沙发、窗帘都是红天鹅绒做的……桌子上镶嵌着镀花的铜饰,闪着金光,青铜台柱上镂刻的浮雕,彩藻纷繁……”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虽经战乱,但宾馆还是保持着它所固有的风采。

中央大街的石板路
中央大街第二个引人之处,是街道的路面皆为方石铺就,10.8米宽的人行步道上,自南而北铺满长方形的条形石。方石块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小面包,故有人称之为“面包石”。当时一块方石价值是1美元,而那时1美元够一个平民一个月的生活费,1000多米长的大街,可谓是金子铺出来的路。经过百年以上的鞋底踩磨,如今这些面包石已经圆滑无棱,精巧光亮,那幽幽的清亮光泽,默默地散发着饱经沧桑的独特韵味。听说在夏天脱了鞋走在上面,的,硬中有柔,特别熨帖。有人说这条青石路至少还可以使用二三百年不用修复,我深信之。可是每当我看到有损坏的石块时,总是心痛不已。那破损的石块,大概是因为车子经过造成的,虽数量不多,但也足够引起我的担忧,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
中央大街的第三个特色,就是异域风情的文化体验,它以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琳琅满目的俄罗斯商品、情调十足的西式餐厅和异彩纷呈的休闲生活,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栋栋欧式建筑里,开设了一个个精品店、特色店、面包房、西餐厅,多是一些经典店铺,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比如秋林食品、马迭尔西餐厅、梅华西餐厅等等,可以说这既是一条繁华的美食街,也是购买俄罗斯商品和东北特产的理想之所。
初秋的哈尔滨,早上已是寒意袭人,但是当太阳露出头来时,便会毫不吝惜地将阳光洒满大街,中央大街上的一切顿时变得忙碌起来,商厦开门纳客,面包房外开始排队,西餐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游客们、吃货们、购物狂们开始在街上来回穿梭。这时,你可以走进精品商厦,抑或是特色商城,挑选你中意的俄罗斯商品或东北特产;可以走进精致的甜点小店,叫上一份甜点,来上一杯咖啡,在清晨的阳光下享受闲适和惬意;如果你想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可以选择大列巴和红肠,绝对让你大饱口福,找到大块朵颐的感觉;如果你不怕冷,认为自己的牙齿足够坚韧,可以来一只马迭尔冰棍,咬一口,冷丝丝的,很爽很过瘾;若是时间允许,请一定要走进西餐厅,正正式式地享受一次西式餐厅的美味和服务。

在哈尔滨,西餐厅的历史与中央大街的历史一样绵长,西餐给哈尔滨人的饮食带来的影响,与欧式建筑给哈尔滨城建带来的影响一样深远。与其说西餐厅经受住了哈尔滨的考验,毋宁说哈尔滨人对西方饮食展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接纳力。至今,中央大街上仍然存在多家西餐厅,比较有名的如华梅西餐厅、马迭尔西餐厅、波特曼西餐厅等;至今,哈尔滨人仍然对西餐津津乐道,不仅会常常被提起,还经常光顾。哈尔滨人宴请宾客,经常会问:咱们吃中餐还是吃西餐?在他们的心目中,西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里特别介绍两家西餐厅,一家是华梅西餐厅,其门前排队购买面包的盛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家是波特曼西餐厅,在这里,老婆的舍友二姐专门为我们预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让我们夫妻二人享受了难得的浪漫时光和情调十足的西餐体验。

华梅西餐厅前排队盛况
华梅西餐厅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112号,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当时营业面积只有7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俄式西餐茶食小吃。1925至1956年间,餐厅几易其主,他们中有俄国人、德国人、波兰人、捷克人和中国人,1959年公私合营后改制为国营企业,改名为华梅西餐厅。华梅西餐厅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兼营法意式菜系,其建筑风格和饮食特点极富哈尔滨文化特色,与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上海红房子西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
波特曼西餐厅位于中央大街西七道街休闲区53号,它是目前中国西餐业唯一一家荣获“国际餐饮名店”称号的大型专业化西餐厅,也是哈尔滨市西餐业的一张主打品牌。离开哈尔滨的那天中午,热情的二姐早早为我们预定了波特曼西餐厅的位置,为了让我们真正享受二人时光,二姐只出力出钱,而不出面。按规定,餐厅从上午十一点开始营业,可是不到十一点,亟不可待的我们就与服务员交涉,终于获准入内。

波特曼西餐厅
波特曼西餐厅环境幽雅,装修颇为小资,还有俄罗斯美女的钢琴表演,挺有异国气氛。这里的红菜汤味道香浓,是俄罗斯传统味道;黑椒牛排非常入味,火候掌握十分精准,你要几分熟,绝对恰到好处;土豆泥打得又细又软,入口即化,奶味非常浓郁……这顿饭十分丰盛,悠扬的旋律,浪漫的氛围,让我和老婆收获颇丰,不仅品尝到正宗的俄罗斯西餐,还享受了浓浓的俄罗斯文化情调。感谢二姐!
中央大街是我游哈尔滨的第一站,也是我离开哈尔滨时的最后一站,开局和结束皆在中央大街,它像梦一样吸引着我,又像梦一样让我留恋。承载百年历史的面包石,点滴记录着哈尔滨的浪漫繁华;浓缩几百年建筑精华的欧式楼厦,点缀着哈尔滨与生俱来的高贵典雅;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凝练着新时代冰城的时尚风采。我爱你,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