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济南最短和最窄的街巷

标签:
西辕门街翔凤巷德王府芙蓉街西更道街 |
分类: 山水游记 |
要问泉城济南最短的街巷,当属西辕门街。
要问泉城济南最窄的街巷,当翔凤巷莫属。
西辕门街东起西更道街,西止平泉胡同,长28米,宽2米,街上住户只有三家,是济南最短、住户最少的街巷。
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宽度仅为80厘米,只能容许一人通过,是济南最窄的小巷。此条小巷旧时为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俗称“墙缝巷”,后取其谐音改为“翔凤巷”,寓意为让凤凰飞到这里图个吉祥。
西辕门街和翔凤巷,一个济南最短,一个济南最窄,它们都位于济南内城中心位置,背后都有着深厚绵长的历史蕴含。更令人称奇的是,最短的街巷与最窄的街巷几乎是首尾相连,它们在平泉胡同东西衔接。由西辕门街西头往右一斜身,继续往西就是翔凤巷;或者由翔凤巷东头往左一斜身,继续往东就是西辕门街。

翔凤巷——济南最窄的街巷

西辕门街——济南最短的街巷
先来说说西辕门街。辕门本来是指古代帝王巡游、打猎时,选择在险阻之地住宿,出于警戒考虑,临时将两辆车子仰起交叉,使两车之辕(车的组成部分)相对交接,搭成一个半圆形的门,以为安全屏障。后来,辕门演化为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古时侯在官署大门之外,一般建有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乐亭鼓亭、照壁、旗杆等组成,统称为辕门。禁卫、仪仗、轿乘等队伍就住扎在这个院落的东西班房里。官署大门正对的一般都有照壁,济南人称之为“大影壁”。山东清代巡抚衙门前面原来也有一座砖砌的高大的影壁,影壁前有一座木制牌坊,上边有当时极善书法的秀才王琦书的“齐鲁总制”四个楷书金字。在影壁后面有半圆围墙,东西方向各开一门,分别称为东辕门、西辕门。而影壁前的街,便取名东辕门街、西辕门街。清《历城县志》对此街进行了记载,称其为“西辕门巷”,民国《续历城县志》中则又改称此街为“西辕门街”。民国时期拆除了影壁后的围墙和东、西辕门之后,人们从影壁两旁通过,而东、西辕门街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1937年济南督军府署辕门内景(标注1照壁、2西辕门位置、3、4为东西班房)
当年的东西辕门街十分热闹,街道两旁满是小饭铺和流动摊贩,出售锅贴、煎包、油璇、甜沫、把子肉、馄饨、面条之类的快餐食品,来往顾客既可在小饭铺和饭摊前就餐,亦可在此小酌,故而这里人来人往,拥挤不堪,成为那时济南老城区一处繁华的地方。

西辕门街1号民宅
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以珍珠泉大院作为督办公署,他觉得大门前的这些小摊铺不仅“有伤大雅”,而且妨碍他的出入,于是一道命令就将所有饭铺全部拆除,并驱走了所有的商贩。到了韩复榘主政山东时期,“督办公署”又变成了山东省政府所在地,为了推行其“新生活”运动,便以拓宽马路为由,将省政府前的影壁和牌楼全部拆掉。韩复榘的这一举动,当时曾引起山东文化界人士的强烈不满。1937年12月,韩复榘见侵华日军逼近济南,便在向南逃亡前一把火烧毁了珍珠泉大院内除了巡抚衙门大堂以外的所有建筑。解放后,政府对院子中多处进行修整,在大门的西面建了礼堂,在北面建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等。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西辕门街如今只剩下28米的长度,几个跨步就能从东头走到西头。虽然它是济南最短的街巷,但它却有着绵长的历史蕴含,人们并未感觉其短。街上仅有的三户居民,每天都要面对南来北往的游客,他们总是很热情地为游客介绍这条街巷的前世今生,言语中充满对济南老街巷的热爱和自豪。

一家人体验行走翔凤巷
翔凤巷位于芙蓉街与西辕门街之间,是泉城最窄的小巷。其宽度仅80厘米,两个人并肩都走不开。窄,就是它的特点。因其窄,所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有的甚至骑着电瓶车通过,以显示其娴熟的车技。

翔凤巷东口
翔凤巷过去曾叫“墙缝巷”和“让让巷”。当年清军打进济南,活捉德王朱由枢,放火烧了德王府,使“德藩故宫”西边一大片地方渐渐荒废。一些有钱人看好这泉水胜地,想方设法在此购地建房,于是渐渐形成了西更道街、西辕门街、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起凤桥街等街巷。那时翔凤巷东段两边盖的房子,因山墙相距太近,巷道只能走开一个人。后来,在靠近小巷西段,有两位干买卖的章丘人隔路相对建房,两人一看,如再继续学东边建房,这条巷是在是太窄了,于是都提出“让一让”,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后建一点。结果,从这两家建房后,巷子西段再建房屋都主动“让一让”,终于使道路宽了一些。后来人们便把小巷叫“让让巷”。但章丘人把“让”读作“浪”,“让让巷”也就被念成了“浪浪巷”。为了让巷名更好听,有人建议叫“墙缝巷”,因为这条巷子实际就是两边屋墙形成的夹缝而成。“墙缝巷”这一叫就是好多年。后来,巷子里出了个文化人,觉得此名不雅,他提出就以“墙缝巷”为谐音叫“翔凤巷”吧,图个吉祥。从此,“翔凤巷”就成了正式的名字。直到今天,小巷的墙上仍嵌着清咸丰元年“翔凤巷”的石刻。

咸丰时期的翔凤巷石刻
西辕门街之短,未掩其文化之绵长;翔凤巷之窄,未掩其历史之宏阔。徜徉在“最短”与“最窄”之间,却能心鹜八极,神游万仞,心神所致,极高极远。想想在明代,这一带可都是“德藩故宫”的一部分,寻常百姓哪有机会涉足王谢之家?而今,这里每天吸引着那么多南来北往的游客,无需买票,不用花钱,只要有闲适的心情,想来即来,想去即去,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你看那泉水溪流,不分贫贱,不舍昼夜,汩汩潺潺,流淌不绝。那是一种从容、自在和优雅,也是一种至真至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