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追寻林徽因足迹从四门塔到九顶塔(下)

标签:
林徽因涌泉庵九顶塔你是人间四月天 |
分类: 山水游记 |
两景区之间有一条小路相通,中间设有分隔铁门,跨过小铁门便是涌泉庵景区。我在想,1936年6月,林徽因先生是不是也是沿着这条小路前往涌泉庵的?
西行不远,见山坡上有六角凉亭,名叫“望岳亭”。据说在过去,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田野平畴,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远处峰峦叠嶂,白云缭绕,东岳泰山明灭可见,“望岳亭”之名由此而来。只可惜现在树木葱茏,古柏参天,视线被阻,已无法望岳矣。
在望岳亭东北30余米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唐代单层佛塔,名叫“送衣塔”。相传此塔是一对僧尼父女取送衣物的地方。传说有父女二人,父在神通寺为僧,女在涌泉庵为尼,因往来多有不便,父放旧衣于塔中,女取出洗净缝好后再放回塔中,因而得名“送衣塔”。塔高3.35米,每边宽2.2米,塔向坐北朝南,塔内有一石雕佛像。塔身全部为大块青石砌成,正面辟一半圆形拱门,塔檐下出挑叠涩三层,塔顶用三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钻尖锥形塔顶,塔刹部已残坏。
从望岳亭向西,是一条竹林小道,两边绿意盈盈,满目青翠,隔篁竹,闻水声,小道尽头,便是涌泉。涌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出自于白虎山山腰处的岩隙中,在暗渠中交汇后,从一方池壁上雕刻的兽头中喷涌而出,汇入长5米、宽4.5米的石砌泉池中(该泉池名为净池,建于明天启年间),继而自池南壁溢出,通过涌泉桥,依山就势三叠而下,形成“细水长流”、“锦上添花”和“悬崖飞瀑”三处景观,然后入锦阳川并最终汇入卧虎山水库。泉西侧的涌泉庵即因泉而得名,该庵初建于六朝齐梁间,今仅有三间北殿堂和七通古碑残存。
只可惜现在还没到雨季,泉水还没被唤醒,心中不免生出一丝遗憾。可能雨季过后,涌泉水系将迅速喷涌,缕缕泉水从竹丛根隙流过,形成弯曲的淙淙小溪,汇入飞流之中。那时,竹泉相映山清水秀,景区将会更有活力更加美丽。为了不让大家失望,我从网友那里“借”来几张图片,让大家来欣赏“涌泉喷涌”及“百尺飞流”的盛况。
涌泉周围,满是翠竹,郁郁葱葱,恰似碧海波涛,形成我国北方少见的大片竹林。清澈的泉水,婀娜的竹子,让这里显得幽深静雅,如临仙境。《续修历城县志》说这里“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其乐胜于仙台。”现在,这里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若是盛夏酷暑,或旅途劳累时到这里,饮一口甘甜泉水,漫步在涌泉池畔,或是坐在竹林深处的涌泉桥头,听那悦耳的鸟语,闻那扑鼻的花香,会使你精神抖擞,暑气顿消。
顺着河道下行,有一座石桥,桥头立着石碑,上书“涌泉桥”。该桥乃明代修建,东边的栏杆上雕刻着形态可掬的狮子,桥下拱门的顶部刻着精美的兽首。桥南侧有一株巨大的紫藤,粗壮弯曲的枝干从石缝里面长出来,虬枝横亘,苍劲雄浑,犹如游龙。我想,紫藤之所以显示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大概就根源于上面的涌泉——几百年间,这一股清泉绵绵不绝地流淌着,哺育着这崖壁上坚强的生命,才让它茁壮成长。据说桥南有一组造像,已经风化得厉害,还有宋朝时期的题记,为了赶时间,我没有过去找寻。

涌泉边上的竹林后,掩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古雅园林---涌泉书院。置身园林,可谓移步易景。亭台与荷塘掩映,修竹与小桥相望,瘦石与孤松峭拔,拱门与竹影成趣。明处通而透,暗处幽而隐,融合了北方园子的大气和南方园林的精致。济南涌泉书院是济南最大的私人书院,书院中珍藏着林徽因小楷书法长卷《无量寿经》下卷,2015年4月专门搞了一场捐赠仪式,这也算是情归济南吧。
考察完四门塔和龙虎塔,测绘完50多座金元明墓塔,观赏完千佛崖石刻和涌泉庵遗址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偕来到六里外的灵鹫山,这里有唐代建筑九顶塔。九顶塔位于济南柳埠南灵鹫山阳九塔寺遗址内,相传为唐初名将秦琼为纪念母亲所建,塔有九顶,取一言九鼎之意。如今已荒废,尚存九顶塔、观音殿、灵鹫山造像及明清石碑7通。
九顶塔为唐代砖砌建筑,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成,单层八角,各面皆成凹形曲线,造型规则而又颇具流动之感。上下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下部分为平地起砖的塔柱,呈八棱柱状,塔柱中间部分朝南的一面开有一门,内有塔室,雕有佛像1尊,胁侍2个。佛像高1.2米,跏趺而坐,面额丰圆,螺形发髻,外著双肩下重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室四壁还绘有天王、佛像等壁画,黑绿相间,面像生动。室顶饰以天花藻井,虽有残损,仍不失当年神采。上部分飞檐翘角,塔檐迭次向外排出十七层,如层层花瓣次序展开,而檐口之上又逐层迭次向内收进十六层,以宽大的平台层面结束了飞檐部分的构造,极富唐塔特色。
塔顶由九个小塔组成,平座之上各隅均筑迭涩挑檐方形小塔一座,共八座,塔高2.84米。每个小塔三层塔檐,互相簇拥,与下部分平直坚实的塔柱形成鲜明的对比。小塔各有小门,分别朝向八个方向,增加了游人仰面观赏的多重角度。中央筑一同样小塔,但尺寸略大,高出八8座小塔之上。九塔形成塔林之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这别出心裁的设计实实让人叫绝!每座小塔坐落在用砖削成的层层摞起的精巧绝伦的莲花瓣上,远远望去,这九个小塔象是满塔的花朵竞相开放,煞是好看。明代诗人许邦才说:“其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有”。他用花木之茎形容塔身,生动含蓄写出塔顶如花的美丽景象。
梁思成夫妇走南闯北,见到的佛塔难以计数,但像九顶塔这样的形制,过去从未见过,全国仅此一例。按照梁思成的观点,唐代砖塔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叫多层塔,一种叫密檐塔,但九顶塔的形制极为特殊,它基本上属于亭阁式塔,但塔顶又分建九个密檐式小塔。塔平面也是一个特例,八角形,每边作弧形向内凹入,这在唐塔中尚无二处。可以想见,当时他们见了九顶塔,是何等地兴奋!
1961年,国务院准备公布国家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带领罗哲文等古建筑专家来济考察,初步确定四门塔列入该名单,并充分肯定了龙虎塔、九顶塔的重要价值,积极支持省市准备维修九顶塔的计划,敦促尽快动工。
施工前,专家们先精心清理出被埋的塔身和塔基;随后,认真测量旧塔的各项数据,对塔的总体和细部进行拍照。在此基础上,由范征一、郑兴昌参照新旧资料,绘制了九顶塔维修图纸。唯有九个小塔的塔刹已无实物可查,无法确定图样,经领导研究,派任远和范征一、郑兴昌三人去北京向梁思成先生请教。这时,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等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照片、图纸等资料,对维修准备工作很满意,并亲笔修改图纸,讲解各种塔刹的结构。同时,结合九顶塔的维修,梁思成具体阐述了整修古建筑“整旧如旧”的主张。他连讲加画,一口气同任远等人谈了近两个小时。
在维修工程实施中,远在北京的梁思成不放心,又委托刘敦桢教授带领助手来到济南,在灵鹫山工地现场指导。最终,九顶塔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梁思成先生十分高兴,他在《文物》杂志上撰文,称赞九顶塔维修“做了第一等的工作”。
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情深,从碧波荡漾的剑桥到北京皇城根下,从徒步考察的济南到偏居一隅的云南,他们携手走过数十载。在剑桥读书的时候,他们是可以依赖的兄妹;在研究建筑时,他们是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在遭受战争和疾病之苦时,他们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梁思成说:“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但是我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然而天妒英才,红颜薄命,1955年4月1日,又是人间四月天,51岁的林徽因撒手西去,留下那幅著名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的一生中可留下供人评说的东西太多,林徽因既有倾城之貌,又有满腹才气,自然会招来诸多嫉恨和非议。然而对她最公允的评价,还是墓志铭上的那句话:这里埋着林徽因,一位诗人,母亲和建筑师。
最后,让我们再来品味林徽因的那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但其实,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林徽因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了建筑学家;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他选择了梁思成。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可见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是看得很清楚的,那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