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追寻林徽因足迹从四门塔到九顶塔(上)

标签:
林徽因四门塔九顶塔龙虎塔神通寺 |
分类: 山水游记 |
自从读了林徽因先生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立马被她那华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纯净的内容和纯熟的形式所折服。从此,每到人间四月芳华灼灼之时,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美女+才女”来。今年四月,我突然有了一个奇异的设想:找一个春和景明的四月天,沿着林徽因先生曾经走过的一段旅程,朝圣般地追寻先生的足迹,算是对先生的致敬和缅怀吧。
2018年4月30日,趁着五一小长假,我独自一人来到济南市柳埠镇,准备从四门塔徒步到九顶塔。这段路程很有代表性,是梁思诚林徽因夫妇曾相伴考察携手走过一段路程,最能反映林徽因先生的专业造诣和情感历程。

四门塔景区门前广场
在泰山之阴,济南柳埠镇东北1.5公里,有青龙、白虎二山,相峙夹谷,谓金舆谷。该谷形似横卧花瓶,瓶肚在北,略微宽敞,瓶颈狭长,瓶口朝南。谷口之南横亘一座青翠高山,古谓金舆山,现称金牛山,为金舆谷之天然屏障。山下有条河流,由东向西,古称玉水,为锦阳川支流。青龙、白虎、金牛三山,《水经注》统称为琨瑞山,神通寺就建在这重峦叠翠的琨瑞山中。
游四门塔,却先说神通寺,是因为先有神通寺,后有四门塔。神通寺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寺庙,它不仅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也是山东佛教的发祥地。该寺原名郎公寺,约建于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开山祖师为朗公禅师,他不仅创建了郎公寺,还受长清隐士张忠之邀,翻山越岭去长清县玉符山创办了灵岩寺。可以说,朗公是山东佛教传播的第一人。


新建神通寺
郎公寺原寺至北魏、北周时尽毁,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因为得神通感应,而在开皇三年(583 年)改名为神通寺。神通寺在金末已荒废不堪,元代由道兴禅师主持重建,后遭兵火被毁,明代重修。神通寺一度非常兴盛,是山东的佛教中心,可惜毁于清末的一场大火,庙宇尽毁,仅有数座古塔与墓塔林立于该寺遗址之处。现在我们所见的神通寺,是1985年由政府主持重修,虽为新建之寺,但殿堂高大,楼阁宏伟,梵音袅袅,禅意悠悠,再加上周围深壑幽谷,树高林密,空气清新,山涧飞流,松鼠跳跃,虫鸟和鸣,着实是修行的好所在。

新建神通寺大雄宝殿

新建神通寺院僧侣生活区
从正在整理保护的神通寺遗址来看,原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配殿及斋廊为翼。可惜清末的那场大火,将寺庙的主体建筑夷为平地,殿堂房舍沦为废墟,如今只留下些残垣断壁。好在寺庙东西两侧的青龙山、白虎山上,还留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古迹,如四门塔、龙虎塔、墓碑林等佛教建筑以及千佛崖摩崖造像。


神通寺遗址

四门塔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四面皆为方形,每边长7.4米。每面各有拱门,故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塔墙厚0.8米,墙壁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正因为四门塔在建筑学上的独特之处,才吸引了我国建筑学界的传奇伉俪——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前来考察。


俯瞰四门塔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即使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也难以淡出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和爱情,传说着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痴迷与眷恋。
1936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来山东对铁路沿线的古建筑进行考察。这是林徽因与济南结下的第三次情缘。第一次是1924年4月22日,正是人间四月天,她作为翻译陪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山东参观访问,同行的还有徐志摩。济南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大标题称:“东方诗神偕同金童玉女抵济”,报道同时形容:“世界著名长髯诗翁泰戈尔先生与长袍面瘦诗人徐志摩和艳如花的林徽因小姐,如同松竹梅一幅动人的画卷。”

第一次来济南合影
此前,林徽因和徐志摩有过一段爱情纠葛,两人是在剑桥留学时认识的,当时徐志摩已经结婚(妻子张幼仪)并且有了儿子,徐志摩主动追求林徽因,林徽因也曾一度有过动心,但冰雪聪明的林徽因心理很清楚,徐志摩爱的不是她本人,而是被徐志摩诗化了的林徽因。所以她始终与徐志摩保持距离,并最终拒绝了他的追求。这次在济南相遇,简直是天赐良机,他要为这段情感再做一番努力,甚至恳请诗翁泰戈尔代为说情。但林徽因态度坚决,不为所动,泰戈尔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这一声叹息,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画下了句点。1926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的首次济南之行,给她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她临走时表示,日后要专程来济南进行考察。
谁知与济南的第二次结缘却源于一场悲剧,留给林徽因的是痛彻心扉。1931年11月,徐志摩为了赶回北京参加林徽因的学术讲座,不料飞机飞至济南上空时,遇到了大雾天气,不幸撞上长清的北大山,机毁人亡,时年35岁。次日清晨,林徽因得知消息,执意赶往济南探视一切。家人和亲友担心林徽因的体质弱且有身孕,怕她去了无法面对惨痛场面,劝阻了她的济南之行。22日上午,梁思成、金岳霖、张奚若三人从北平赶到济南,会同连夜从青岛赶来的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等人一起,到福缘庵吊唁并瞻仰了徐志摩的遗容。梁思成前往撞机地点收尸,带去了林徽因连夜亲手制作的希腊式铁树叶小花圈。花圈上碧绿的铁树叶和洁白的花朵,浸透了林徽因的泪水,林徽因还特意把她珍藏的一张徐志摩照片镶嵌在花圈中间。按照林徽因的叮嘱,梁思成专门带回一小块失事的飞机残骸,此后的岁月,这块飞机残骸一直挂在林徽因卧室的墙壁上,以表达对徐志摩的永久怀念。后来,林徽因回顾与徐志摩的十年多过从,在致胡适信中作了个小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直到1936年6月,林徽因才重游济南。梁思成、林徽因早就对神通寺一带的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等胜迹心向往之,他们一下火车,就迫不及待地直奔柳埠而去。这次到柳埠,他们是步行,七八十里的路程,他们全程走下。当时梁思成因车祸导致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公分,走路很是不便,但他硬是克服困难,陪伴林徽因走满全程。此次行程,林徽因十分辛劳,她在致亲友的信中说:“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地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还“整天被跳蚤咬得慌”。不过梁思成对此次旅行十分满意,他曾写到,“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行走在山岩间的小径上,我们一边呼吸着早夏时节风中的花香,一边浏览着蓝天下步移景异的山峦起伏,最后来到旅途的终点——位于东岳泰山之阴的一处人迹罕见之地。”当他们来到金舆山下的时候,发现四门塔被荒草野树所掩,成为兔狐栖身之地,连塔顶也长满瓦松和小草,以致窥不清塔的全貌。为此,两人不辞辛苦,立即动手清理。同时,还清除了附近龙虎塔、千佛崖等古迹的杂物。

南面正拍四门塔
如今的四门塔干净整洁,维护良好。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圆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南面为保生佛,北面为微妙声佛,东面为阿閦佛,西面为无量寿佛。南北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有手势不同,南面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是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东面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的佛教艺术珍品。
西面的无量寿佛
四门塔的佛像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先是唐代的观音、势至等5尊造像遗失,接着是两块题记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到1997年初春,面向东方的阿閦佛又惨遭荼毒,被不法分子将佛首割下,盗卖到台湾地区。所幸的是,2002年12月21日,在台湾佛教界及海峡两岸信士们的努力下,阿閦佛身首合一,回归原位,成就了21世纪海峡两岸携手酿造的一大文化盛事。
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九顶苍秀,人称“九顶松”。据载此树为汉代所栽,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两千多年。此树饱经风霜雨雪而生机勃勃,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而巍然不倒,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清代有诗云:
朗公精舍古神通,
劫火残烧五代空。
唯有四门孤塔下,
长松九顶尚青葱。
如今站在九顶松下,仰望古树挺拔苍劲,枝繁叶茂,葱笼青郁,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它经历过多少磨难,度过多少险境,但它始终不屈地生长,笑看云卷云舒,与四门塔默默相守,相互辉映,愈显得英姿飒爽。

九顶松
据传,九顶松长期受神通寺经声佛号熏陶,已然“心”怀慈悲,善男信女每每求佛,皆如愿以偿。隋文帝杨坚曾在九顶松下求愿,后来果然登基,遂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朗公寺为神通寺,封此树为“神松”。
在青龙山上,四门塔附近,还矗立着小唐塔和小宋塔。小宋塔位于神通寺遗址内,四门塔东北青龙山60余米的半坡上,为一方形3层石塔,塔身、塔檐、塔顶均为整块青石构筑,通高4.17米。在一层塔身南面辟有一佛龛,龛门为拱券型。底部为一块整石刻成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基座,长1.38米,宽1.30米,高0.58米。台基南侧有“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整个塔身置于凸起之自然石块上,该塔虽不华丽,但为神通寺唯一的宋代塔。
小唐塔又名小龙虎塔或皇姑庵塔。1972年,该塔由柳埠镇突泉村皇姑庵迁至神通寺青龙山西麓一台地上。所谓“皇姑”,乃是唐太宗的女儿、唐高宗的姐姐南平长公主。公主随驸马刘玄意到齐州(今济南)来当刺史,所以居住在济南,这座“皇姑庵”应该是南平长公主赞助的,算是有了皇家血统。大概是担心被盗,如今石塔外修建了一座防护小屋子,四面有窗,窗上装有铁栅栏,有人只能透过窗棂观赏小唐塔。
小唐塔为平面正方形的密檐式石塔,现存6层,通高3.86米,双层须弥座高1.44米,束腰部四面均有精美浮雕、线雕,塔身是由两块石料拼对成的方柱体。南面辟券门,直通塔室,内雕一佛二僧二菩萨,皆面额丰满,衣纹流畅,雕刻精细。门外左右各立一天王,均穿盔甲,足踏鬼魅,酷似盛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形象。券门上饰火焰形门楣,正中雕虎头,左右各一莲座上,分别坐弹琵琶、吹萧乐伎。门饰上方莲座上结跏趺坐一小佛,其上雕出四龙,中间二龙作穿石状,从壁中穿出半身,口里吐出的水直落小佛头上,构成了“二龙浴太子”的精美图案。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丁巳,二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贯王,兄李生、弟李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的塔铭,因此断定该塔建于盛唐。此塔造型纤小,配以精湛的高浮雕装饰,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透过窗棂观赏小唐塔
龙虎塔位于神通寺遗址西侧的白虎山上,从小唐塔到龙虎塔,就要跨过迎翠桥。迎翠桥是一座横跨琨瑞溪、连接青龙白虎二山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有神异井,是当年神通寺僧众的用水之井。井口方形,底部由大块青石砌成,井壁呈圆形。上有方亭护罩。井深5.2米,水深约2.6米,水质甘冽,四季不竭。据载:朗公禅定之时,闻地下有水声,命人穿掘,果获甘泉。

塔的底座很高,有三四层。塔身是长方形石块筑成,四周雕刻非常精美,每面辟火焰形券门,上部雕龙、虎、佛、菩萨、力士、伎乐、飞天等。塔顶为砖砌,重檐,塔身上面有两层山花蕉叶,顶置覆盆相轮塔刹。根据介绍,龙虎塔塔身为盛唐建筑,上面的砖砌部分为宋代,至于是唐代未完成,留下半拉子工程,到了宋代续建,还是唐代完成后损坏,宋代修缮而建,现在无从知晓。



龙虎塔
龙虎塔呈方形,高10.8米。方形的塔身四面各开刻有火焰状纹样的券门,很有早期印度“窣堵波”的风韵,有着异城文化的印迹。所谓窣堵波的基本形制是用砖石垒筑圆形或方形的台基,周围一般建有右绕甬道,设一圈围栏,分设4座塔门,围栏和塔门上装饰有雕刻。在台基之上建有一半球形覆钵,即塔身,梵文称anda,塔身外砌石,内实泥土,埋藏石函或硐函等舍利容器。
在塔的南门和北门两侧雕刻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两侧还有迦叶和阿难的雕像。四面壁面上部是菩萨、伎乐人、飞天、飞虎等形象,气势飞动,华丽壮观。塔内方形塔心柱上有石雕四面佛龛。
四角上雕刻有云纹、飞天、盘龙,龛内石刻佛像圆润丰满。塔身上众多的高浮雕个个都是造型饱满生动,刻工精湛娴熟,其整体的画面布局合适、宾主分明,繁而不乱,雕刻极为精美,呈现出玲珑华丽的轮廓,营造了佛国世界繁荣昌盛的氛围,显示出盛唐时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
龙虎塔的北面便是墓塔林,又称祖师林,现存金、元、明三代,墓塔共50余座,是中国第四大墓塔林。神通寺的墓塔林规模比不上灵岩寺,但是有一个优点,便是可以让游人近观,不像灵岩寺用栏杆围了起来,只能远远地看。灵岩寺的墓塔基本全为石制,而神通寺的墓塔有石制,也有砖砌,更为丰富。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神通寺祖师林可分为密檐式、阙式、幢式、亭阁式四种,造型各异,被古建筑学家誉为“古塔博物馆”。
正因如此,才吸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前来考察,当他们进入墓塔林,一定是兴奋异常,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梁思成拍摄的四门塔照片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林徽因“测绘济南神通寺墓塔”的场景,她头戴草帽,身穿短袖束于腰中,脚踩塔基边缘,手扶塔身测绘,身边碎石遍地。那可是大热天,林徽因也真是拼了。


神通寺墓塔林

三公塔(幢式塔)
神通寺墓塔林是一座文化富矿,可开采的内容太多太多,每一座墓塔都是匠心独运、造型独特、技艺精湛、工艺精美,每一座墓塔背后都隐藏着这样那样的动人故事,每一座墓塔都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发掘,是从建筑学,还是从佛学、绘画、书法,甚至从儒学、美学、几何学、力学等,只要你静下心来,一座座钻研,定会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可惜我是一个浮躁的人,只是走马观花,草草游历一遍,拍了一些照片,就不愿意再多花工夫。回来研究照片,发现这里的墓塔真是造诣精深,每座墓塔都是艺术品,越看越喜欢,心想有好东西不能独享,还是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墓塔与大家分享吧。

贵公之塔(亭阁式塔)

敬公塔(阙式塔)
看完墓塔林,再沿白虎山东坡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是千佛崖摩崖石刻。千佛崖位于白虎山东侧陡峭的崖面上,造像区高数十米,南北长约64米,共有窟龛140余个,造像210余尊。另有铭记46处,上面刻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年号,参与造像的有唐皇室成员,如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众。绝大部分为唐初雕造,个别为后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为初唐佛教明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南部造像
造像可分为3组。南部一组大小窟龛罗列,造像多而集中,有大窟 3个,最有名的是长公主造像;中部一组均为小龛,大都是一龛一佛,少数一龛二佛,最有名的驸马刘玄意造像;北部一组仅有大窟2个,最有名的是赵王李福造像。大窟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窟门圆拱形,内雕2米以上大佛,共7尊,均作结跏趺坐状,高螺髻,面形俊秀,或一手横放于腹前,一手弯曲,作“施无畏印”;或双手平叠于腹前,作禅定印。内着轻薄的覆腋袈裟,腰间系带,外着通肩式大衣。各大窟内壁均雕小龛,大小相间,层层错落,更显佛界繁荣。

最南端第一窟凿刻於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是南平公主为其父太宗李世民祈福而刻,佛像清秀安详,衣纹细密流畅。南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女,高宗李治的姐姐,按照惯例,皇帝的姐姐应称为“长公主”,南平长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刘玄(元)意时任齐州(今济南)刺史,造像高约1米,题记在龕东壁中间位置。

千佛崖中部佛窟——群雕造像
千佛崖中部有一区域是排列比较整齐的群体造像,大小均匀,计36尊。据记载因久旱不雨,村民百姓求雨得应,於是共同捐资造像,以示感恩上天。
中部佛窟中比较有名的算是刘玄意造像。刘玄意,滑州胙城(今河南延津)人,为南平公主的二婚驸马。该造像位于中部偏南,龛门长方形,门高0.8米,宽0.48米,内雕造像高70公分,体型丰满,垂足而坐,一手施禅定,一手施说法印。主佛面相安详,衣纹细密流丽,雕刻技法娴熟精练。龛外饰有璎珞门楣,外镌力士、狮子等护法神兽,还刻有刘玄意造像题记。
北部造像稀疏,最北端是两座大窟,南侧一窟内有两尊大佛,是显庆三年(658年)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两尊大佛一尊高2.8米,另一尊高2.65米,两尊佛像通体涂金,结跏趺坐,双手禅定,衣纹褶皱富於节奏变化,质地轻薄,紧贴身上,螺发肉髻,面型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面部慈祥、恬静,眉眼修长,眼中间现着智慧的光芒。嘴角略上翘,带着一种醉人的微笑,令人敬而不俱,造成了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窟内还雕有佛像19尊,有刘操、王元亮等题记。中间石柱上为永淳二年(682年)史同、王方等百馀人所造。

千佛崖北部佛窟——赵王李福造像
神通寺真是一个不断给人惊喜的地方,从四门塔、九顶松、小唐塔、小宋塔,到神异井、龙虎塔、墓塔林、千佛崖,一路走下来,每一处都给人以惊艳和震撼。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青龙亭、白虎亭、藏经洞、天下第一碾、油碾、柱础、碑刻等等,惊叹号不断在我头脑中闪现。

文物陈列区,陈列大量石柱、柱础、门当、碑座、碑头等,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如“七盘舞”画像石
类似公平秤的斗升标准器、钓友惟妙惟肖地各种伎乐人物、力士和精美龙凤图案的石碑等。

“天下第一碾”,碾盘直径6米,重10.8吨

轧油用的油碾,直径5.1米,现仅存碾底

均为重檐十字脊四角井字亭,双围柱布置,外围檐柱为八角石柱,里围金柱为圆形木柱
据史书记载,神通寺在兴盛时期拥有相当数量的下属寺院和庞大的寺庄田产。元代碑文中记载,当时神通寺有法属寺院28处,即使在清初,寺院仍拥有大片的田地地和山林,现在的上下海螺峪村、南山村、泉字峪村等及周围山峪都包括在内。涌泉庵和九顶塔寺就是神通寺的两处下院,当然也成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的对象。接下来,我将继续追寻林徽因的足迹,徒步涌泉庵和九顶塔。(未完待续)
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