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2016年熔断股灾

(2020-02-02 16:59:38)
分类: 历史与大势

读书笔记:2016年熔断股灾

牢记历史,任何下跌都可躲过

          一、股灾3.0

           (一)时间上16年1月4日

1、时间上从2016年1月4日到1月29日,历时21个交易日;空间上从3539点跌到2638点。熔断底3.0 2638(2016年1.27日)

           2、这也是A股最著名的熔断股灾,在元旦假日回来的第一个交易日直接测试了熔断,开市后的2天时间里,市场发生了4次熔断,其中两次触发了5%的熔断阀值,两次触发7%的熔断阀值,导致两次提前休市。

           (三)策略

           1、第1次逃跑机会。从11月09号到12月31号,大盘一直在进行盘整状态,理所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这时应紧密关注大盘下一步向上或者向下突破的方向。1月4日开盘大跌(红圈中),5日线连破10日、20日、30日均线,趋势完全走坏,此时因为熔断机制,根本来不及清仓。

读书笔记:2016年熔断股灾

           2、第2次逃跑机会。但是,就算是股灾,也会有足够的时间让竖起耳朵的人逃出来。5号和6号的反弹,就有足够的时间容我撤出观望。为什么没有撤出来?是因为心存幻想!心存幻想!心存幻想!

这时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保命最重要!保命最重要!保命最重要!炒股不是为了来亏钱的,在保证不亏钱的情况下,再来考虑挣不挣钱,上涨踏空没关系,关键是下跌时别踩着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重新站上30日线,或者更为保守的等待大盘站上60 日线,再考虑逐笔加仓法试探大盘走势,如果不符预期,再立马撤出。

           3、第3次逃跑机会。熊市中任何时候撤出都不算晚。当大盘继续下挫,跌破股灾2.0底部盘整区域的时候,危险信号进一步加剧。但是我依然心存幻想,期待所谓神人的预言成真,期待大盘能掉头往上,这个位置明显往下的概率明显大于往上的概率,风险明显大于收益,为什么仍然不清仓呢?为什么仍然不清仓呢?为什么仍然不清仓呢?

此时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市场中永远不缺赚钱的机会,永远不要跟趋势作对,永远不要把真金白银寄托在幻想上,永远不要赌博,保命不亏钱才是炒股最核心的要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撤出,等大盘趋势变好,再逐步加仓试探进场。更不可原谅的是,在1月26日大盘跌破2850时,还不清仓离场,还在迷信所谓的牛人,还在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秘力量。

          二、过程

           1、第一次1月4日当天仅交易了14分钟,大盘开盘不久就熔断在跌停板上。

           2、第二次1月7日全天仅交易了15分钟。这是我国A股20多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事件,不亚于美国灾难片中描述的场景,整个市场千股跌停,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效果几乎相当于:全体股民持仓市值集体打八折。

2016年1月7日晚间,通知: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证监会同意,自2016年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3、在管理层叫停熔断之后,市场继续下跌,在1月19日稍有反弹,16年1月26日又迎来了第二波的大跌,当日大跌(第2个方框处)。

           4、2016年1月26日大跌,2016年1月27日早盘红盘,开盘还不到半个小时大盘就一路崩塌,最高跌幅达到了近4个点,又是千股跌停。下午2点多,国家队开始入场,通过拉动两桶油点燃了市场的反弹情绪,指数一路上行,在15分钟内从近3个点的跌幅反弹至红盘。

           5、股灾3.0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情绪上的反转,是16年春节回来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就是16年2月15日,当时在外围大跌的时候,中国股市低开反包,宣布了一个阶段性反弹点的到来。

沪深300指数从2016年年初的3731.01点持续下跌到2016年1月28日的2853.76点,1个月内下跌23.51%!

          三、救市

           1、股灾3.0没有在熔断停止后及时刹车,而是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很多爆仓盘和强平盘出来造成了后续的延续时间比较长,几乎连续下跌一个多月。

           2、股灾3.0的止跌原因和规律如下:1)第一次熔断股灾,叠加了当时外围同步下跌,底部结构复杂,技术面做了3重底;

           3、春节节后回来,外围大跌的情况下中国提前止跌,提供了一次情绪拐点的5-7个交易日的反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