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醉白池(上)

标签:
上海松江古典园林醉白池yingpn1951 |
分类: 江浙沪 |
醉白池公园大门口的砖雕照壁,是一座反映醉白池及松江古代风物的建筑。它以斜眺俯瞰的角度、以浮雕的精致刀法,将醉白池的主景、近景、远景、背景等突现出来。
进入松江醉白池人民南路的正门,就有一条林荫大道从公园中心通过并联通外园和内园。
雕花厅是明代南安知府、松江藉名人张东海的后裔建造的清初古建筑,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为三进二庭四厢房,是一座结构谨严的江南古典民宅。门厅粱枋上密布着百花及人物浮雕,十分稀有珍贵,前厅雕百花,后厅雕人物。雕花厅比苏州东山雕花楼早一百多年,是江南地方雕花细腻、不可多得的一座古建筑。
雕花厅是清代后期建筑。原系明代大书法家张弼后裔张祖南宅,原址在松江西塔弄,1984年迁入醉白池新园。在厅堂梁枋与门窗上,精镂细雕有全套《三国演义》人物故事、博古花卉等浮雕图案100多幅,其刀工精练圆熟,造型生动准确,引人入胜,使观者目不暇接。刻有全套《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雕花厅,在上海地区绝无仅有,江南地区也属鲜见。
前厅的窗棂上、门楣上、梁坊上雕的都是各种各样正在开放的花。厅内中间放置的大屏上有“百花齐放”四字,概括前厅雕花的内容。雕的花不重复,有神韵,细腻无比,栩栩如生。正像柱上的对联所说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蔽卧晓枝”一样,将花的情态雕活了。
泼水观音石。用水泼上石面后,碑面先淡后浓,渐渐显示出一幅图像,宛如一副半侧面观音,站在三米之外望去,这尊观音菩萨貌似从南海飘然而来,坐在岸边礁石上小憩,神态安详,凝视着远方……。其奇特之处在于石碑所呈现的图像并非人工雕凿,而是由天然石纹形成,非常罕见。这块泼水观音石产自辽宁岫岩县,材质为岫玉,高1.35米,宽90厘米,厚50厘米,下端配汉白玉莲花宝座,高1.2米,直径60厘米,重约3.5吨,园方设计成每天定时自动喷水,让游客感受泼水观音的神奇之处。
读书堂,明代建筑,厅面阔三间,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前后为落地门窗。门窗下部开框花板雕饰古代兵马将帅、才子佳人及花卉山石图案,刻工精细。“文革”中属破“四旧”对明。雕饰中人物头像均被砍除,无一幸存。拆迁重建时为保留原工艺,没作修补。该厅堂为富家子弟读书之所在,因其四周遍植柳树,幽深清静故称谓“深柳读书堂”。读书堂现为公园茶室。
外园园湖上有一条长而曲折的水廊,曲折而有序非常优美。与一般的园林廊子不同,这条廊子为双面开敞的形式,两面廊檐下立有柱子,人们可以在这里坐息或俯视池水游鱼,让人觉得清静、舒适。廊边有石砌坐凳,廊外植有珍贵花木。如:百年紫藤等。
沿着水廊外边植又有一排百年紫藤,可以想象紫藤盛开时,在水廊,湖水的映衬下,一定是另有一番景色了。那时我一定再来。
鹤唳亭在醉白池的外湖区,顶塑一羽白鹤,单腿挺立,长颈向天。该亭是为纪念西晋大文学家、书法家陆机而建。
湘真榭位于长廊中段的边上,这个亭榭六角翘檐,像朝笏一样,亭顶又高又尖,顶上停着华亭鹤。是为了纪念明末云间派领袖陈子龙,表达了松江人民对历史上志士仁人的深切怀念。
园景以一泓池水为中心,四周古木葱茏,步移景异,满园似画,素有“春访牡丹夏观荷、秋来赏菊冬瞻梅”之趣。
“醉白池书法公园”。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先生题写。书法是“文化松江”之魂。醉白池作为明代松江书画派领军人物董其昌的觞咏处,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觞咏挥毫、结社唱和之地。醉白池公园以“打造书法名园,提升公园文化品牌”为目标,构建“醉白池特色文化”亮点,形成了浓郁的书法文化氛围。

仙鹤纹铺地 江南园林铺地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的风水观念、象形等巧妙之处,在铺地设计时,造园者根据不同主题的环境,确定使用不同的纹样、色彩及材料来强化意境、寓情于景。铺地文化也是鉴赏古典园林时不可或缺的部分,醉白池有丰富的铺地文化可供鉴赏,可惜相当多的游客都疏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