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滨州学科基地会议评课
| 分类: 课堂教学 |
一、赵老师的课根据“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这一任务,紧扣“抓史实——析结论”展开,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目标设计合理明确。在课堂具体目标的统领下,教师循循善诱,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稳步推进。根据预设从史实到结论到情怀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求,顺带赏析了论证过程和语言特色,由知识到思维,由内容到情感,结构合理,训练科学,确有实效。
二、亮点应该是“品评语言特色和触摸、感悟史家情怀,探究文人士大夫精神”这两个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发言,有激情地寻找发现,也有获取新知识的激动和欣喜。
我们知道,唤醒、体验、评价应该贯穿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同频共振、点燃激情、诱发智慧迸现的磁场。赵老师教态自然,亲和力强,并亲自激情朗读。相信这是一位优秀的、负责任的教师,他的课堂也确实成了一个火热的激情四射的磁场。
我的思考:
第一、史实的引出与学生的敏感区
我们知道每一节课,每一篇文本,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敏感区,即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最热切期望解决的问题。比如这篇文章当中李存勖的打造国家和灭亡史:
908年,24岁的李存勖袭晋王位,起事。
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五十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燕国国君);
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
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基称帝,国号唐;
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复仇、建国用了15年,统治国家3年即灭亡。
我们通过鲜明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到得之难失之易,自然的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二、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观点句子
文章中出现了三组观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组观点句,为什么第一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后面的两组句子和前面的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文章以“呜呼”开篇,为什么?有什么深刻内涵?
文章以“呜呼”开篇,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思考的一个问题。2004年,我讲市公开课,涉及这一篇的时候,对以“呜呼”开篇这一问题,推敲多次得不出答案,于是翻阅大量的书籍寻找答案,最后在菜市场小书摊找到一本《大宋宰相经纬录》,这本书介绍了文坛巨巨擘欧阳修,讲述他创作此篇的经历,我就还原了当时的背景,并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作为导入语:漫漫长夜,身为宰相的欧阳修面对内忧外患,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忧心如焚,长吁短叹,痛心疾首,“呜呼”……伴随着一声声感叹,黎明拂晓之际,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在他沸腾火热的心中涌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伶官传序》。这一导入,再现了特定的场景,点化了时代背景,解决了以“呜呼”开端的问题,渗透了欧阳修忧国忧民的人格,自然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探索之意,很巧妙地把学生引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举多得!
第四、引领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发散思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最应该做什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其父的仇恨教育,导致了他疯狂的报仇,大肆的灭掉其他国家。他复仇之后,登基称帝,应该思谋的淫乐?还是治国的方略?仁以为本,内修于心,外修于形,富国强兵,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很重要。
第五,2024年新课标卷四题考查了序这种文体的作用,应该关注一下。
第二堂课,王老师的课,王老师紧扣此次观摩课的研讨主题或设计的要求“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在攻克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借亲人、事情、物象、感受四个小任务来感知文本,提炼故事情节
“探究质疑、品味情感”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批文入情地读,调动了学生品析入情、品鉴融情的积极性。学生跃跃欲试,生成了许多让我们现场教师为之眼前一亮的、让现场火爆的东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迸现,学生的发言精彩异常,教师的点拨自然精巧,教师的引导自然高效。
第四,从学生兴致盎然的反应,从参与人数的多少和课堂的大容量,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我的思考:
第一、文章的情感线索:悲——喜,可以点一点,这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第二、一间小屋到底代表了什么,可以融入最后一张幻灯片,引领学生进行通篇的思考。这叫开篇启思考,结尾再领深入思考和总结,升华感悟,提升认知,在核心问题上不断推进。
第三、移情于物和寄情于事,应该具体点明。
第四,作者借一轩遗迹,三代之情感,睹物思人,悼亡念存。最后一段应该是13年之后(大致31岁)补上的,那么这一段,除去情景交融手法的赏析之外,还应该深层考虑,此刻此刻,作者补叙这个段落的心情是怎样的?引领学生去深刻思考,深层探究,从而提高学生体验文本的能力。
第五、文章删去了渴望考取功名、扬名天下一段,这一段应该如何处理?归有光是一位水利专家,海瑞在治水的时候就借鉴了归有光的水利学著作。这样我们才能够立体的认识归有光,而不是把他单纯看做一个落魄的、失意的文人。
第三堂课,宋老师设计了一堂针对性较强的写作训练课,由对话片段让学生猜想,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点明概念阐释的重要,自然的导入新课;接着用作文题目和“修辞立其成”名言,强调概念阐释的重要性。活动二研磨语段,探索总结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写作训练,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步步体验,层层推进。统观整节课,切口小,学生抓得到,能感悟,会品析,能创作,也就一步步学会了概念阐释的方法,提升了他们运用概念阐释的能力
从总体效果,学生参与反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反复推敲论证,修改过,最后又反复试教多次,才呈现出今天这堂写作训练课的基本样态。当然,这样的作文训练课,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对于作文教学,我的思考:
一、多与少。
就作文教学来说,我们一般存在着这样几个多与少,1.讲的多,练的少。2.笼统评价多,一对一提升少,或者说对症下药少,假如说有一位学生把自己多次考试写过的作文(每次都45到48分),拿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语文老师给他提出对策方案,如何提高到50分或者50分以上,我们应该怎样帮他实现这一飞跃?有没有具体的可供借鉴的实用性方案?而不是每次都笼统的以“书写不好、结构不合理、论点不突出、点题句子不精彩、语言不深刻、文章无亮点”来搪塞。3.内容训练多,思维训练少。4.方法训练多,思想积淀少。思想积淀,主要指读书和生活体验少。江苏的孙晋诺老师曾经提出,思想积累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交流,多展示;从优秀的书中提炼书的内容、艺术特色、品鉴优秀的片段和细节场景,借鉴优秀的句子,这是提高学生思想和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5.常规训练多,随机训练少,比如节假日、课文中的的重点、难点、纠结点,随机发生的事情,都应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表达,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时机,而这样的机会往往为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所忽略。
二、训练、思考、总结,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常态。历城二中,每周作文训练,老师都要写出思考总结,并以公众号的形式推介,我们思考提炼的功夫仍旧欠缺。
三、教师应该不断的下水,体验写作的甘甜苦辣,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掌握作文写作、批改、提升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写作教学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并且收获写作的幸福和欢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