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2月滨州学科基地会议评课

(2024-12-18 09:37:35)
分类: 课堂教学

一、赵老师的课根据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这一任务,紧扣抓史实——析结论”展开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目标设计合理明确。在课堂具体目标的统领下,教师循循善诱,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稳步推进。根据预设从史实到结论到情怀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求,顺带赏析了论证过程和语言特色,由知识到思维,由内容到情感,结构合理,训练科学,确有实效。

亮点应该是品评语言特色和触摸感悟史家情怀,探究文人士大夫精神”这两个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发言,有激情地寻找发现,也有获取新知识的激和欣喜。

我们知道,唤醒体验评价应该贯穿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同频共振、点燃激情诱发智慧迸现的磁场。赵老师教态自然亲和力强,激情朗读相信这是一位优秀的负责任的教师,他的课堂也确实成了一个火热的激情四射的磁场。

我的思考

第一、的引出与学生的敏感区

我们知道每一节课,每一篇文本,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敏感区,即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最热切期望解决的问题。比如这篇文章当中李存勖的打造国家和灭亡史:

908年,24岁的李存勖袭晋王位,起事。

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五十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燕国国君);

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

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基称帝,国号唐;

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复仇、建国用了15年,统治国家3年即灭亡。

我们通过鲜明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到得之难失之易,自然的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二、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观点句子

文章中出现了三组观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组观点句,为什么第一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后面的两组句子和前面的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文章以呜呼”开篇,为什么?有什么深刻内涵?

文章以呜呼”开篇,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思考的一个问题2004年,我讲市公开课,涉及这一篇的时候,对以呜呼”开篇这一问题,推敲多次得不出答案,于是翻阅大量的书籍寻找答案,最后在菜市场小书摊找到一本《大宋宰相经纬录》,这本书介绍文坛巨巨擘欧阳修,讲述他创作此篇的经历,我就还原了当时的背景,并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作为导入语:漫漫长夜,身为宰相的欧阳修面对内忧外患,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忧心如焚,长吁短叹,痛心疾首,呜呼”……伴随着一声声感叹,黎明拂晓之际,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在他沸腾火热的心中涌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伶官传序》。这一导入,再现了特定的场景,点化时代背景,解决了呜呼端的问题,渗透了欧阳修忧国忧民的人格,自然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探索之意,很巧妙地把学生引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举多得!

 

第四、引领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发散思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最应该做什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其父的仇恨教育,导致了他疯狂的报仇,大肆的灭其他国家他复仇之后,登基称帝,应该思谋的淫乐?还是治国的方略仁以为本,内修于心外修于形,富国强兵,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很重要。

 

2024年新课标卷四题考这种文体的作用,应该关注一下。

 

2024年12月滨州学科基地会议评课 

 

 

第二堂课,王老师的课,王老师紧扣此次观摩课的研讨主题或设计的要求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攻克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借亲人事情象、感受四个小任务来感知文本,提炼故事情节 品味情感,感悟挚爱亲情,然后探究质疑细节,评点写小诗——训练物,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激活了课堂这一磁场。

探究质疑品味情感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批文入情读,调动了学生品析入情品鉴融情的积极性。学生跃跃欲试,生成了许多让我们现场教师为之眼前一亮的、让现场火爆的东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迸现,学生的发言精彩异常,教师的点拨自然精巧,教师的引导自然高效

第四,从学生兴致盎然的反应,从参与人数的多少和课堂的大容量,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我的思考

第一、文章的情感线索——可以点一点,这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第二、一间小屋到底代表了什么,可以融入最后一张幻灯片,引领学生进行通篇的思考。这叫开篇启思考,结尾再领深入思考和总结,升华感悟,提升认知,在核心问题上不断推进。

第三、移情于物和情于,应该具体点明。

第四,作者借一轩遗迹,三代之情感,睹物思人,悼亡念存。最后一段应该是13之后(大致31补上的,那么这一段除去情景交融手法的赏析之外,还应该深层考虑,此刻此刻,作者补叙这个段落的心情是怎样的?引领学生去深刻思考,深层探究,从而提高学生体验文本的能力。

 

第五、文章删去了渴望考取功名扬名天下一段,这一段应该如何处理?归有光是一位水利专家,海瑞在治水的时候就借鉴了有光的水利学著作。这样我们才能够立体的认识归有光,而不是把单纯看做一个落魄的、失意的文人

 

 

第三堂课,宋老师设计了一堂针对性较强的写作训练课,由对话片段学生猜想,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点明概念阐释的重要自然的导入新课接着用作文题目和修辞立其成名言,强调概念阐释的重要性。活动二研磨语段探索总结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写作训练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步步体验,层层推进。统观整节课,切口小学生抓得到,能感悟,会品析,能创作,也就一步步学会了概念阐释的方法,提升了他们运用概念阐释的能力

 

从总体效果,学生参与反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反复推敲论证,修改过,最后又反复试教多次,才呈现出今天这堂写作训练课的基本样态。当然,这样的作文训练课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对于作文教学,我的思考

一、多与少

就作文教学来说,我们一般存在着这样几个多与少1.讲的多练的少2.笼统评价多,一对一提升少,或者说对症下药少,假如说一位学生把自己多次考试写过的作文每次都4548分)拿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语文老师给他提出对策方案,如何提高到50分或者50分以上,我们应该怎样帮他实现这一飞跃?有没有具体的可供借鉴的实用性方案?而不是每次都笼统的以“书写不好、结构不合理、论点不突出、点题句子不精彩、语言不深刻、文章无亮点”来搪塞。3.容训练多,思维训练少4.方法训练多,思想积淀少思想积淀主要读书和生活体验少。江苏的孙晋诺老师曾经提出思想积累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交流,多展示从优的书中提炼书的内容艺术特色品鉴优秀的片段和细节场景,借鉴优秀的句子,这是提高学生思想和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5.常规训练多,随机训练少,比如节假日课文中的的重点难点、纠结点,随机发生的事情都应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表达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时机,而这样的机会往往为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所忽略

 

训练思考总结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常态。历城二中,作文训练,老师都要写出思考总结,并以公众号的形式推介我们思考提炼的功夫仍旧欠缺

 

教师应该不断的下水,体验写作的甘甜苦辣,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掌握作文写作批改提升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写作教学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并且收获写作的幸福和欢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