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我爸这个人啊,缺点很多。他脾气暴躁,常年板着脸,没有一点耐心,还总惹我妈生气。
他和我妈吵架最多的原因是,我妈嫌他不关心这个家。
与“这个家”相对的,是“别人家”。他好像对别人家的好,要远远超过对我们家。
他帮忙发队服,永远先考虑别人的衣服是否合适。等到大家挑完了都拿到了衣服,才把最后几件队服拿来给我和妈妈。衣服偏大,他却说,宽点穿着舒服。
快过年的时候,他请人帮忙给大家写对联。自己买纸买笔准备墨,写好后通知大家过来取。取到最后,只留了几副小对联。贴对联那天,我看着大大的门框边贴着明显不搭的小对联,颇为无奈。
这两天和老爸的两个朋友一起,三个小家庭,一行14人出门逛了三天。出去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我爸这个人啊,总是要去管很多,会费时费力把处处考虑的很周到,末了还总说,“出来玩嘛,得照顾好其他人。”
因为这个毛病,妈妈和他吵了很多次,但总是无效,到后来,就只是自己生生闷气,不再说什么了。我能够理解爸爸,但更多时候是无奈。
我总觉得我爸其实很像《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爸爸。
德善爸爸每次看到街边那些独自卖着东西,深夜了还未归家的老奶奶时,就会把剩下的东西都买掉。不管自己家里是否需要这些东西,也不管刚发的工资能否支撑起这个月家里的开销,他只会贴心的告诉老奶奶,“太晚了,赶紧回家吧。”
其实德善家一点也不富裕。德善妈妈的袜子破了仍然是缝缝补补继续穿,唯一的一支护肤品用完了要剪开抹掉最后一点蹭在盖子上的。
德善爸爸好心帮助别人,却被人利用了这份善良花钱买了名为“胎教磁带”实为佛经的卡带。
德善妈妈一边埋怨丈夫的“善良”,一边跑到邻居家里借钱供应着这个月的花销,尽可能的满足儿子女儿的要求,默默承担着生活的压力。
在那一集的结尾,德善爸爸因为儿子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下定决心变得“狠心”一点,但是当再一次看到需要帮助的弱者时,还是忍不住去买了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不知道是在给自己还是在给那位老奶奶说,“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习惯性的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有人说德善爸爸不管家里事物,不知道自己家庭的状况,还要装大方去帮别人。也有人说,德善爸爸和德善妈妈形成了对比,说不清什么对与错,谁都没错,只是都太让人心疼。
大概这就是这部剧深入人心的原因吧,所有的故事都写的极为贴合实际,深刻的代入感也让我们体会到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演的太现实,就像是在说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能对这个世界常怀善意,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结果,可能不被人理解,也经常陷入困境,一边盼望被生活善待,一边又被迫面对生活,想办法活着。
剧里,德善爸爸依旧善良,德善妈妈依旧在艰难的维持着家人的生计,家中几个孩子依旧不知疾苦的打打闹闹,好像德善爸爸的这份“善良”并没有改变什么。好像哪怕他不再“善良”,也不会有人说些什么。
但就像我爸一样,有些东西,哪怕亲人絮絮叨叨说了他们好多遍,哪怕也因此哭哭啼啼争吵了很多遍,还是改不掉。
大概,做不了不去帮忙冷眼旁观的恶人,也做不了不去忙碌不用操劳的闲人。
有些方面是贫穷,但有些方面富可敌国。
毕竟,善良是无价的。
- end -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