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具性游戏的实施
(2022-10-27 11:39:23)幼儿园工具性游戏的实施
工具性游戏大多是以多人或集体形式、按照教师预设的游戏计划展开活动的。当前在大力提倡自主游戏的前提下,开展工具性游戏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预设与生成
工具性游戏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而预先设计的游戏,因此在实施游戏过程中既要按照预设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又要重视生成因素,根据幼儿实际,适当调整游戏计划,使游戏达到最佳效果。
2.模仿与创新
环境创设上既要创设蕴含教育目的的环境,又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选用材料上不仅要考虑一般要求,还要考虑是"活”的低结构材料,可承载幼儿的想象。玩法上既要强调学习目标,又要强调幼儿游戏中的自主和创新。凡此种种,正是我们重新认识工具性游戏功能的重要因素。
工具性游戏同样充满了体验,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兴奋、紧张、愤怒,甚至适度焦虑,最终都亳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
3.规则与自由
工具性游戏本身有比较明确的规则,要让幼儿在游戏前既对规则形成一致的认同,又要认识到这些规则不是成人来约束幼儿行为的,而是让幼儿来协调自己的行为。在开展游戏时,一般规则在前,自由在后,也可以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完善,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提出约束行为的规定,幼儿在不断修订规则的过程中自主性大大得到提高。同时,幼儿对规则的态度也体现了自由意志,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体验自由创造快乐。
4.练习与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语言、动作等的重复,能使其进一步了解游戏和熟悉游戏的玩法,这种重复具有很强的练习功能。王振宇指出,“大量的动作练习可以使动作概括化,形成一定的格式。格式是最初阶段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儿童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要鼓励儿童、支持儿童练习”。儿童从最初的动作不熟练、不协调,到后来的动作灵敏,离不开在游戏中的动作练习,这种练习为以后的自主游戏奠定了基础。况且,幼儿的练习与创造没有严格的界限,练习中有创造,创造中有一定程度的练习,两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