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5785709550
用户578570955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需要深耕久钻

(2022-06-21 09:42:46)

有幸拜读了郑先猛先生的《微课语文》,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文中许多对诗文的独到见解,真是叹为观止。

郑先生对古诗文的研究颇深。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从“解诗题”到“知诗人”,从“知大意”到“悟情感”,教学模式循规蹈矩,毫无新意。我想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不会高到哪里去。郑先生就守正初新,对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建构,即造境——通言——想象——悟情——品语——记诵。他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静夜思》为例,一开始以图片渲染情境。以一幅“月圆如镜,月光如水,似银,似霜”这样的图片引导学生说看图的感受。然后顺势点引,由图中圆月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而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不免思念家乡。随即出示诗人形象,学生自然猜出诗题“静夜思”,随之而来的就是放声背诵。背诵后转为识字,识字也有小技巧:让学生指着字来读古诗,再把生字拎出来让学生单独读,打乱生字,让孩子们板贴恢复原文,在一次又一次的识字互动中孩子们自然加深了记忆字形。接着从行表走向内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以诗眼“思”为切入口,以“李白在干什么”、“李白为何会思念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李白怎样思故乡”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深入剖析诗的情趣和古诗表达的意韵。课堂在这里并没有结束,又以“”1+ x”的形式从同诗人不同作品《月下独酌》和《秋夕旅怀》入手,延伸去看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浓,让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厚度。

在郑先生的书中,我们看到,浅显易懂,孩子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在他的课堂上又呈现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就拿另一首《风》来说,这是放在语文园地中的一首古诗,在教学时教师花费的时间肯定是不长的。但是郑先生在教学时不光是让孩子们会读,会背,感知诗的大意,领悟诗人创作的智慧,他还加上了孩子的语言训练,依据诗意设计需要练习题,色彩,动态,修辞,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了质的飞跃。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遣词造句,甚至还辩论起来,推敲到底是“狂风”还是“暴风”吹得竹子歪斜。课堂也变得有活力,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像这样的辩论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也有。郑先生很是会利用课文插图,抛出“图上卧坐于船头之人究竟是不是苏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观点迥然对立。但归根结底还得回归诗文,字斟句酌,寻找蛛丝马迹。最终查阅资料验证得到苏轼先是临靠船头,于是观得“云翻雨泻,风卷雨停天放晴,湖平浪息”,接着舍船登楼,望得“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样,“在‘疑’‘议’中学生自然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更深一层,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郑先生说“练习中的一隅,语文的深耕”,在我看来,语文始终需要深耕,一幅插图也好,一个字眼也好,是家喻户晓的千古传诵,还是默默无闻的生篇繁文,都应该我们教师去用深耕久钻,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妙笔生花的渗透和点化,学生才能醍醐灌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