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logo_cn/e477c8472589950b8a3974940ffcfbba.jpg
对父母来说,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孩子有良好的交往、沟通、相处,是否进退有度,非常紧要。
许多人终其一生,那双向内观的眼从不曾睁开。这样的人最容易感到失落:“我尽心尽力,为何你都不领情?”最容易感到惊讶:“孩子你怎么了?”总是急于知道:“我该拿他怎么办?”心底那个没有被点破言明的心思是——我是想拿他们怎么样的?我有预期的、喜欢的样子,我有是非标准,只是孩子没有达成我的预期,孩子错了偏了,所以我特别着急,希望各种拯救挽救改造纠正。
看到自己这种过度的控制欲,必须生出警惕,进而克制,你才能不把孩子之间的差异误当成偏差错失,乱下药乱治疗,没病怀疑有病进而整出病来。
家庭教育并不是观念或行动的PK赛,不要急于作是非判断,因为多数时候压根就不是“如果你对那我就错”的问题。多数时候不需要气急败坏地跳出来指责:“你这样怎么行?”或者惊慌失措、患得患失:“这样会不会导致……”“我以前都这样,孩子会不会……”拿一个专家一本书里的观点反驳另一个专家另一本书里的观点,只能看到理解自己观念行动的合理性,不接受理解别人的观念行动,会没完没了地纠缠。
教育中很多问题众说纷纭,专家们各执一词太正常不过。何况,再厉害的专家们也未必了解你的孩子,提供的只是建议,增加一种或者几种行动的选项,绝对不是起死回生的仙丹,更不会是不吃这药就必死无疑。养孩子仿佛养花种菜,大端不坏即可,不必太过精细。过度纠结纠缠,会关闭自己与他人、与孩子的会通之门,也是要整出毛病来的。
孩子到了新的发展期,你就必须改变和他的交往互动模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变坏了、走偏了,而是父母没有及时转换交往模式,滞后于孩子的发展,因此产生冲突。你必须能够辨认成长之力,才能真正为孩子心智力量的增长感到高兴,调整自己,主动与孩子的生长变化相适应。不要一以贯之地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指手画脚,一味否定他的需求,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多听孩子说,能同意的立即同意赞赏,不能同意的可以直接拒绝反对,但同时还得花些功夫引导他想想还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做法,让他明白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行不通,增进孩子对父母、对世界的理解。重点是永远让孩子有路可走,而不是把孩子逼迫到自毁、毁人的地步,又嚎啕着指责孩子和社会的万般不是。
当我们谈论家庭教育的时候,需要一再回到这三个前提,否则说着说着,有人就会郁闷,陷入无谓争执。
文章来源:《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了解到更多的教育类资讯,现在就关注掌心家教App的微信公众号吧,掌心一点,随点随学!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logo_cn/3fd088c4519403f48080c843120b90f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