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数学反思

分类: 学生考后反思 |
第一次月考数学反思
板块一:试卷剖析
本次月考数学试卷内容,涉及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部分内容。卷中共计有25道题,合计120分。包括10道选择题、5道填空和10道解答。答题时间2小时,题目数量适中,时间相对充裕。总的说来,考察范围较小,难度系数低,学生更易拿高分。
板块二:成绩总结
剖析了试卷的具体内容,我们再来看看全年级的考试成绩,总体来看,比较良好。有几点问题是出在了个别小题上,非常可惜,但也恰好反映了学生思考问题不全面的问题,部分同学对于已经遇见的题,十分熟练,而对于陌生的题,则往往不能变动思维。明白病因后,才能够对症下药。
板块三:我的“诊单”
本次月考满分120分,我获得了107分的成绩,比较而言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丢失的13分,3分是选择题的失误,待板块四讲解,另10分计一解答题中,属粗心大意及不能联系新旧知识之误。
本题难度不高,但我却在上面严重丢分,致命原因在:我认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DC等底不等高。我先是想中线不是它们的高呀,是歪着的,那又该怎么计算呢?我没有察觉它们之间隐藏的那条高。故一直纠结,答错了题。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DC,而它们又拥有公共顶点A故等底等高,折开三角形ABC(为三角形AB)与三角形ADC,将AB、AC分别视为底ED、FD为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如图: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DE⊥AB于E,DF⊥AC于F,ABC面积是60cm²,AB=20cm,AC=16cm,求DE、DF的长。
解:AD为BC边上的中线,SABC=60cm²
又DE⊥AB,DF⊥AC,AB=20cm,AC=16cm
∴ED=30×2÷20=3cm
答:求得ED、DF的长为3cm、3.75cm
相信这种感觉很多同学都曾有过,考试时突遇一题,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都毫无头绪,等到老师讲题的时候只讲了个开头,却豁然开朗,瞬间一下想明白了:噢!原来是这样子的--
其余各题完成还是比较可以的,但解题过程显得有点啰嗦,数学重视简洁之美。还应该精简语言,除去可有可无的文字。
板块四:经典例题
本次填空题中,有一题非常具有迷惑性,可以说全年级99%的同学都在上面栽了跟头,让我们一睹其真容。
乍一看,此题无图,许多同学迅速做出一个三角形,人的审美本能驱使我们先构建一个锐角三角形ABC,再作一个高BD,由此得A=30°又想到:填空题分值小,难度低,应该不会有多种情况,就飞速的写下答案,兴高采烈的做下一题去了,但出题者的阴谋就此得逞,来让我们看看这道题的另一面。
情况二的答案并不难理解,只是难题在如何提出情况二。在没有实图的情况下,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确没有打开。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道题都会埋下一个不经意的陷阱,需要我们去规避,破解。
经过上述的分析,在我们应该提出切合实际又能行之有效的科学纲领,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
1、钻透课本第一手学习资料:所有试题都是以课本为主干,其余的枝丫树叶是拓展延伸。没有主干,树木就会失形,枝丫树叶也会发育不全,长不高,长不盛。也可以说掌握了课本,才能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不能对书上的概念有模糊不清的现象,不懂的例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2、抓住《优化设计》等学习资料:这本资料非常适合学生使用。上面的题有层次性,针对性,可以说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学习中它们通常以作业布置下来。所以要对作业端正态度,一丝不苟地解决作业,决不可有拖欠。马虎等现象。
3、利用好网络学好数学,例如“洋葱数学”:当今时代,网络愈发成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常图文并茂,更易使初中生理解。三五分钟的视频就能快速完成预习、复习巩固等任务,十分简便。安排好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新知。
4、不懂就问,有一说一,积极向老师取经:老师永远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指路人,他们学识渊博,阅历深厚。当速食的网络不能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向老师求答。不存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每一个小问题,从老师那里汲取新知。
5、拓展思维,多做提高题,锻炼数学逻辑: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购买一些教辅书,拓展思维。数学思维逻辑极其重要,它是解题的核心,学数学的终极目的也在于此,在完成以上4点后,第5点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同时,你还可以使用纠错本,建立知识体系,绘制思维导图……等更多方法来解决。
以上便是我就本次月考所做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各位学生、老师、家长有所帮助,但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烦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