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儿时就已经知晓,从杨家将的故事到历史上的各类记载,真是大名鼎鼎,一说到雁门关,立即就想到了当年杨家将前仆后继的故事,到了实地,倒也不觉得特别的高大险峻。
这里是本人山西行的第七站,原来的行程中没有,同团的游客要求导游加上的,离开悬空寺后就来到了这里。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又称为“西径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遵崇第一关的雁门关,也是当年王昭君出塞的关隘。它依山傍险,雄踞勾注山(雁门山古称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和北归的中部主要通道之一。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燕京,连接山海关;西去轩岗口、宁武关直至黄河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双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流传至今。
上雁门关从这里拾阶而上

穿过关门,可达内城。

雁门关从战国时起,历代都是战略要地。赵国战将李牧曾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匈奴来犯。曾在此巧设奇阵,大破匈奴骑兵十万,使匈奴胆战,十年不敢来犯。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在雁门关修建了“靖边寺”以纪念其戌边保民的战功。相传当年杨六郎在此击败辽兵谈判时,要求辽兵退兵一箭之地,辽兵大喜,心想一箭之地才多远,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谁知杨六郎拉满大弓,一箭射出,箭矢立马无影无踪
--- 。其实六郎早在头天晚上,就派手下将一枝一模一样的箭,策马送至了大青山,插在明显的位置。今天将箭射出后,辽兵沿路寻去,一直寻到大青山才找到了箭矢,只好乖乖的将军队退至大青山一带。因此,在雁门关西门上还建有六郎庙,以纪念杨六郎守卫边疆的功绩。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脚踏雁门关,手板担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