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是当地形容悬空寺险峻如临深渊的俚语。确实,远远望去,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绝壁上,从下往上看去,好像整个悬空寺是紧靠几根斜拉的木头支撑着,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而站在悬空寺向下看去,则如临深渊,令人战战兢兢。
这是我这次山西行的第六站。没办法,跟团游就是这种驿站式旅游,一站接一站。早晨游完大同的华严寺,立即驱车来到这里,已经快到中午了,直射的阳光拍不出好片片,随拍了几张纪念一下。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峭壁间,距离大同市65公里。
说它奇,首先是它建筑的位置距离地面高约50多米,最高处的三教殿距离地面80多米。上载危岩,下临深谷,背岩依龛,整个寺院建在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然秉承了中国寺庙典型的建筑风格。其次,建筑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勾连,巧夺天工。全寺共有殿阁40余间,表面看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这些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受力的是撑在坚硬岩石里半插的飞樑。但假象使悬空寺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最不稳定建筑之一。
说他特,还真是特别。该寺建于1400年前的北魏后期,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它原名玄空寺,其中的“玄”取自中国传统宗教的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才改名“悬空寺”。现在悬空寺上就有一个“三教殿”。
悬空寺奇特还在于建寺的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且全身悬挂于石壁中间,石壁顶峰的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由于四周大山的遮挡,也使古寺减少了光照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够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道为什么要建这么一座半山腰上的悬空寺,据有关资料记载,说是在北魏年间,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在临终前,老道士不知是脑子糊涂了,还是得到了什么仙灵启示,给弟子们留下了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宵客,下绝嚣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就会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的烦恼抛掉。
老道士甩手驾鹤西去,却给他的弟子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难题。“空中寺院”怎么建?还要‘上延宵客,下绝嚣浮’。从老道士仙逝后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历尽千辛万苦,跑遍千山万水,绞尽脑汁,精心选址、精心设计,其寺庙和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最终将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老道陶弘景提出的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的体现在一处的空中寺院中,这就是现在的悬空寺。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将佛祖释迦牟尼、道教老子和儒家鼻祖孔老夫子,生拉硬拽的合到一个殿中,使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研究人生 ,
让他们给后人做好榜样。目的是让佛、道、儒和平共处,充分体现儒家的“和为贵、仁者爱人、智者见智”和道家的“无量渡人、礼度为先”以及佛家的“普度众生”的思想。使三教思想融合升华,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做出表率。
悬空寺地处兵家必争之要地,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毁,除建筑在山崖险峻之处之外,重要的也是“三教合一”的原因,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其进行了保护和修缮。
感谢好友王享俊赐玉
悬空寺
万仞峭壁悬空寺,
雄踞恒山越千年。
看尽人间多少事,
乐与霄客聊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