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歌谣快儿
(2025-06-26 12:08: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我写歌谣快儿
快儿!快儿!快儿!筷子相传四千年,相传大禹来发明,煮镬烹渍治水路,树枝筷子梜食腹。古称筷子箸梜筯,纣为象箸韩非子,明代陆容记为快,菽园杂记有文载。吴中兴隆闻天下,客船穿梭饭不误,饭时不误跄河道,张帆摇橹赶日头。船家最怕船锚住,坐船出行忌讳停,船家行船昼趋赶,箸住同音改快儿。船家饭时直称快,一声快儿艄公起,船娘端饭箸梜抄,箸梜称快传天下。快儿!快儿!快儿!声声快儿河间响,饭时称快千里传,快字上加竹字头,筷子叫法传至今!
这则歌谣,我是根据我在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12年中学到的有关筷箸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写,当然,距离研究的专家我是有很大差距的。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是一家以筷箸文化为主的社会团体,据我了解,也是我国筷子促进会社团唯一一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为的下属专委会。我参加的12年,深感到到促进会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会有多位大学教授老教授,有许多作家及名气十足的老作家,有中科院专门研究的学士,有编辑的著名编辑,及一直研究筷箸文化的专家等。对学业很浅的我而言,无异是跌进了文化染缸里了。这12年里,促进会每年举办筷箸文化征文,诗歌,对联,筷子教课的筷箸文化概论,筷箸文化论文,最近几年经常开展微信线上筷箸文化活动。我初来时遇上征文,是会长鼓励我写作,从诗歌到短文再到筷箸文化论文,一次次的会长鼓励和启发,致使我去修改稿子,使得多次被选入促进会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里,让我深感自己在奋上在提高。
箸在史记、论语、韩非子等古文中出现,《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述折树枝夹肉的情景,但它提到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故事,暗示了古代人们使用筷子的历史。而“而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句话是对古代人们在没有合适工具时,临时折取树枝来夹取食物情景的一种描述,这种情景与《韩非子·喻老》中提到的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背景相吻合。从在商代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青铜筷子,这些出土文物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已超过三千年。
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商代末期的纣王时代。很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的发明,也非由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实际上,考古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筷子了,这与当时的农耕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熟食的需求与陶烹的普遍化,是筷子产生的契机。可以说,筷子的诞生是早期人类集体的智慧。
当时,因为没有金属器具,而且兽骨通常较短、质地极脆不易加工,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那时的人类生活在森林或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操作,逐渐演变成了筷子的雏形。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那么筷子是谁发明的呢?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关於筷子的起源,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大禹为治好水患,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躭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但根据年代推移,大禹发明树枝筷子更要早,大禹年代有4200年前,与考古推移3千多年比较相吻合。民间中有筷子出自陕西一说。
大禹治水时,曾“导洛至熊耳”。然历来对“熊耳”之实指尚存争议。陕西省商州市(古称上洛县)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达八年,即持后一种意见,并为此题写了一首《辩熊耳山》的“五律”: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熊耳自有两,未知孰为是?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书传称上洛”,即是说《尚书》、《左传》所说的“导洛自熊耳”,系指上洛县(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强调了一句“斯言得之矣”,就是说这话说对了。
熊耳水患治理之后,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南7.5公里处,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霁”,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隐居此山而名噪书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难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当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贞行子)的奇人,为指点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门馈赠给大禹两部“宝书”:《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读了这两部书才将神州划为“九州”,分区疏导,不仅降服了丹江“妖龙”,而且治住了全国洪水之灾。这便是“月儿弯弯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
后来,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Xiè)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地古称商国,即契之封国。
商洛人,为祭祀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内多处修筑“禹王宫”、“契庙”。
大禹治水在河南安徽都有遗址,关于大禹治水出自哪里?有争论,《诗经大雅》里有“沣水东注,惟禹之绩”一句,大禹在沣河治水有个合理的解释,在沣河流域留下了许多关于大禹治水的遗址遗迹。沣水,陕西秦岭一带,本人倾向于是在陕西。大禹治水路上的树枝筷子,后来成为进食用筷子,也吻合于民间传说筷子出自陕西。
筷子相传四千年,
相传大禹来发明,
煮镬烹渍治水路,
树枝筷子梜食腹。
快儿歌谣先写了这四句。
“筷子”的俗称起源于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了吴中(今苏州一带)的各种讳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讳称“箸”而改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这是一种讨口彩、图吉利的常见现象,各地方言中都有类似的忌讳。
《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是是纣王筷子用象牙制作的,箕子恐怖这样的奢侈。“箸”也记载下来。筷子还叫“梜”“梜提”“筯”等名称。
纣为象箸韩非子,
明代陆容记为快,
菽园杂记有文载。
吴中兴隆闻天下,
客船穿梭饭不误,
饭时不误跄河道,
张帆摇橹赶日头。
船家最怕船锚住,
坐船出行忌讳停,
船家行船昼趋赶,
箸住同音改快儿。
船家饭时直称快,
一声快儿艄公起,
船娘端饭箸梜抄,
箸梜称快传天下。
快儿!快儿!快儿!
声声快儿河间响,
饭时称快千里传,
快字上加竹字头,
筷子叫法传至今!

加载中…